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人教版语文 > 七年级下册

《木兰诗》简介

所属栏目: 七年级下册 次浏览
下载地址: [下载地址1]
文本内容:
《木兰诗》简介北朝长篇叙事民歌。它的产生年代及作者,从宋代起,就有不同记载和争议。始见《文苑英华》,题为《木兰歌》,以为代韦元甫所作。《古文苑》题为《木兰诗》,以为“人诗”。宋代程大昌《演繁露》据诗中“可□大点兵”语,认为木兰“生世非隋即”;而南宋严羽《沧浪诗话》则认为“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之类,“已似太白,必非汉人诗”。此后,历代都有人持“隋、人作”之说,但宋代庭坚已指出此诗并非韦元甫所作,而是韦“得民间”(《题乐府〈木兰诗〉后》)。《乐府诗集》列入《鼓角横吹曲》,亦题《木兰诗》,云是“古辞”,并引释智匠《古今乐录》说:“木兰,不知名。”按《旧书·韦元甫传》载,韦曾浙西观察使、淮南节度使等职(庭坚谓韦朔节度使,误)。又据《旧书·音乐》所载,可知代和北朝乐府歌曲中都存有“、之际鲜卑歌”,且多“可□之辞”。因此,《木兰诗》原先也可能是一首鲜卑歌。流传江南,译为汉语,曾入代乐府,后又散落民间,而到代为韦元甫重新发现,并拟作《木兰歌》1首(《文苑英华》)。至“朔气”二句这样的对偶诗句,齐、诗中已经习见,自是文人加工痕迹。所以现代学者大多认为《木兰诗》产生北,创作民间。《木兰诗》记述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在战场上建立功勋,回朝后不愿作官,但求回家团聚的故事。诗中热情赞扬了这位奇女子勤劳善的品质,保家卫国的热情,英战斗的精神,以及端庄从容的风姿。它不仅反映出北游牧民族普遍的尚武风气,更主要的是表现了北人民憎恶长期割据战乱,渴望过和平、安定生活的意愿。它对木兰的讴歌,显然也冲击了封建社会重男轻女的偏见。它“事奇诗奇”(德潜《古诗源》),富有浪漫色彩,风格也比较健古朴,基本上保持了民歌特色。诗中用拟问作答来刻画心理活动,细致深刻;用铺排比来描述行为情态,神气跃然;而运用的口语,不仅道出一个女子口吻,也增强了叙事的气氛,更显民歌的本色。它代表了北朝乐府民歌出的成就。《木兰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技巧,对后世都有深远影响。宋代乐史《太平寰宇记》载,州冈县(今冈)有木兰山、木兰乡、木兰庙,并引牧《木兰庙》为证。其后,据地所载,在今亳县、商丘、完县等地,都曾立庙奉祀木兰,反映出《木兰诗》的深刻影响。直到今天,舞台银幕上的木兰形象仍然激励人们的爱国情操。同时,早在韦元甫拟作之前,甫《草堂》诗抒写迁居草堂的欢欣情景,已明显汲取了《木兰诗》描述全家欢迎木兰归来的表现手法。至元稹《估客乐》“出门求火伴,入户辞父兄”,以及白居易《戏题木兰花》“怪得独脂粉态,木兰曾作女郎来”,都可见出

 

《木兰诗》简介
上一篇:《木兰诗》究竟该作何解    下一篇: 《木兰诗》表现爱国精神了吗?
相关资源
本册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