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人教版语文 > 八年级下册

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审美赏析

所属栏目: 八年级下册 次浏览
下载地址: [下载地址1]
文本内容:
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审美赏析  甫(712-770年),字子美,号少陵野老,一号陵野老、陵布衣,朝现实主义诗人。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写肃宗上元二年(761),即甫在成都草堂定居后的第二年八月,这时的诗人已经五十岁。这首诗通过茅屋被秋风所破的惨状以及屋漏雨湿苦况的描写,表现了诗人愿自己受冻而使天下寒士俱欢颜的人道主义胸怀,以及无时无刻不忧国忧民情感。具体分析如下:诗人首先写道: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八月秋高风怒号。”首先点明八月易产生大风的季节,交代了事件发生的时间——八月。诗人在“秋高”后缀以“风怒号”,写出了风云突变,狂风骤至,不但风速很快,而且风势极猛,风力极大。其中“秋”字也很有意义,暗示了“秋高”夜晚的寒冷,为后面写诗人“家境”营造了环境。诗人接着“风怒号”而铺展,从四个面具体表现风力之猛。首先,“卷我屋上三重茅”,“三重”即多重。也就是说,屋上三重茅草卷起。这是从厚度重量的角度突出了风力大。其次,“茅飞渡江洒江郊”,“渡江”即飞过江去。也就是说,卷起的茅草飞渡到江边。这是从距离突出风力大。再次,“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上句写茅草被风刮得高高的,有的挂在林梢,从高来突出风力大;下句写茅草下沉塘坳,落在池塘中的茅草也沉入水中,从风的旋动来突出风力大。这样铺展开来,突出了风大,而风大,显得茅屋破之惨状。诗人接着写道: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依杖自叹息。这里,诗人接着茅屋上的茅草吹走了,四处飘散而来。南村一群孩子看到遍地乱洒的草,争着“抢”茅草。诗人大声制止也无效,孩子们一闪就躲进竹林中去了。这里,我们看到的调皮的孩子,也看到了年老体弱的诗人。面对“茅屋为秋风破”的诗人,知道茅屋来之不易,一面想去抓那些飘落的茅草,一面呵斥行动捷的拾草小孩。诗人通过人物的行动描写,把一位年老力衰,行动迟缓,声音嘶哑,心急如焚的想象栩栩如生描绘出来。但是,我们应该看到,在这样一个让人心痛画面中,诗中虽然用了“群童欺我”、“忍能对面为盗贼”等带有贬意的语句来描写调皮而不懂事的孩子,但诗人的感情指向,不在孩子,而全出“惜茅”。也就是说,诗人通过这样一个细节描写,意在表现爱茅如命的心情,而非诬蔑群童“为盗贼”。其实,我们也可以这样理解,在诗人看来,只是一群顽童,甚至也可以这样认为,之所以“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表明了孩子们“抱茅草”的执着,也是因为也是穷人家,占点便宜也是很正的。同时,诗人这样写,就为后面茅草无法收

 

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审美赏析
上一篇:唐诗二首说课稿    下一篇: 杜甫简介
相关资源
本册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