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人教版数学 > 八年级下册

20.2数据的波动程度教案12

所属栏目: 八年级下册 次浏览
下载地址: [下载地址1]
文本内容:
《数据的波动程度》教学设计一、内容和内容(一)内容差计算公式: .(二)内容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平均数、中位数、众数这类刻画数据集中趋势的量后,学习刻画数据波动(离散)程度的量,即差.当两组数据的平均数相等或相近时,为了更好的做出选择经要去了解一组数据的波动程度,可以画折线图法来反映这种波动大小,可是当波动大小区别不大时,仅用画折线图法去描述恐怕不会准确,这自然希望可以出现一个量来刻画,自然引入差.差是能够反映一组数据的波动大小的一个统计量,应用它能解决很多实际问题.教科书根据农科院选择甜米种子的背景提出问题,从统计上看,这个问题是要计算两组数据的平均数和比较它们的波动情况.为了直观看出数据的波动情况,教科书画出了两个散点图,通过观察散点图,可以比较两组数据的波动情况.这两个散点图使学生对数据偏离平均数的情况有一个直观的认识.在此上,教科书引进了利用差刻画数据离散程度的法,介绍了差的公式,并从差公式的结构上分析了差是如刻画数据的波动的,既差越大,数据的波动越大.因此本节课的教学是:差产生的必要性和应用差公式解决实际问题.二、目标和目标(一)教学目标1.理解差概念的产生和形成的过程.2.会用差的计算公式来比较两组数据的波动大小.(二)教学目标1.学生能由实际问题中感知,当两组数据的“平均水平”相近时,而实际问题中的意义却不一样,需出现另一个量来刻画,分析数据的差异,即差.2.学生能根据已知条件计算差,比较两组数据的波动大小.三、教学问题诊断分析由这节课是差的第一节课,用差来刻画数据的离散程度,从差公式的结构上分析了差是如刻画数据的波动的,这些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以致应用时出现计算的错误,教师要剖析公式中每一个元素的意义,以便学生理解和掌握.本节课的教学难点为:理解差的意义.四、教学过程设计(一)情景引入问题1 运动会快到了,教练要从甲、乙两名练习射击的同学中选出一名参加比赛,他们五次射击的成绩统计如下(单位:环):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第五次甲78889乙1061068若你是教练,你认为挑 选哪一位比较适宜?为什么?设计意图:让学生发现甲、乙个平均数一样,用平均数无法进行选择。提问:怎么办?出示折线图让学生分析,你能不能做选择?为什么这样选?(二)探究新知问题2 师生活动:教师引导学生用折线图反映数据的分布情况,小组讨论,得到乙的波动大,应该选择甲。设计意图:让学生明白当两组数据的平均数相近时,为了更好的做出选择需要去了解数据的波动

 

20.2数据的波动程度教案12
上一篇:20.2数据的波动程度教案公开课    下一篇: 20.2数据的波动程度优秀教案二
相关资源
本册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