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人教版语文 > 七年级下册

第二单元《木兰诗》二课时教学设计

所属栏目: 七年级下册 次浏览
下载地址: 无需登陆,复制下载即可
文本内容:
【教材分析】
《木兰诗》是我国南北朝时期北方的一首长篇叙事民歌,与《孔雀东南飞》一起被视为南北朝诗歌中的“乐府双璧”。《木兰诗》记述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征战沙场,凯旋回朝,建功受封,辞官还家的故事,充满传奇色彩。
《木兰诗》选自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8课,本单元主要体现了家国情怀。叶圣陶说,“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木兰诗》既承担了落实本单元教学重点的任务,又承担了对学生进行文学审美教育的责任,因此是个很好的蓝本。
《木兰诗》作为一首乐府民歌,不仅具有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且具有刚健明朗、质朴生动的民歌情味。木兰作为家喻户晓的人物形象,不仅“忠孝两全”,更具有女儿家特有的情态。在授课过程中,会将这些内容作为教学重难点,进行一一赏析。
【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有很强的好奇心和表现欲,所以可以采用各种朗读方法、评价方式,激发他们的参与意识,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和探究热情。七年级又是学生开始形成自己的审美观、价值观的时期,但他们的鉴赏能力还很有限,品析语言、分析手法及赏析人物形象的能力还有待加强,因此要多加强这方面指导,进行有效的训练。
【教学目标】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反复诵读诗歌,体会其质朴生动等的语言特色;(重点)
2.掌握重要文体常识,学习互文、叠字等写作手法;(重点)
3.了解民歌的特色,能够自主诵读与赏析。(难点)
 
第二课时教学目标:
1.赏析重点语句,分析木兰的人物形象,感受人格精神;(重点)
2.诵读文本,学习详略得当的写作手法。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反复诵读诗歌,体会其质朴生动等的语言特色;(第一课时)
2.掌握重要文体常识,学习互文、叠字等写作手法;(第一课时)
3.赏析重点语句,分析木兰的人物形象,感受人格精神。(第二课时)
【教学难点】
了解民歌的特色,能够自主诵读与赏析。
【教学准备】
搜集花木兰故事的相关素材,查找乐府民歌有关的资料。
【学习方法】
朗读法、情景营造法、自主赏析法
【教学时数】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 导入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及反复诵读,我们不禁发现:经典是经得起时间沉淀的,作品中的文学形象也是常读常新的。今天我们学习《木兰诗》第二课时,看看文本塑造了一个怎样的木兰形象,又是如何塑造的呢?
  • 初读诗歌,回顾内容
认真读课文,回顾课文内容,思考:
木兰是怎样的一个人?她身上具有何种优秀品质?
解析:忠孝两全
在家中:因“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表现了她的乖巧懂事,是父母眼中乖女儿的形象。
国难当前,她勇赴战场。行军途中,她“暮宿黄河边”、“暮至黑山头”,从不喊苦喊累;战场之上,她“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与男儿并无区别;凯旋归来,她“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淡泊名利,诠释了一个保家卫国的巾帼女英雄的形象。木兰的不畏艰险、淡泊名利、英勇善战与勤劳善良已有口皆碑。
 
  • 再读诗歌,梳理结构
《木兰诗》文本的结构安排特点是什么呢?
《木兰诗》全诗共62句,按时间发展顺序,分别交代了木兰在家中、在征战途中、在战场上、在朝堂时,最后又归还家中所发生的事情。写木兰“代父从军”与“辞家而去”用了 20 句;写“多年征战”与“建功受封”仅用了 14 句;而着墨最多的是叙述“亲人团聚”,共写了28句。由此可见,在表现木兰“儿女情态”时浓墨详写,而在“英雄气概”上简笔略写。
这一结构安排体现了两个要点:
1.文本写作是有详有略的;
2.从叙述详略中可还原木兰本真的人物形象。
(一)详略得当
1.概念理解:详写,是指对能直接表现中心意思的主要材料加以具体的叙述和描写;略写是指对虽与表现中心意思有关但不是直接表现中心意思的材料进行概括式的叙述。
在文本中,详写和略写是相辅相成的。详写的内容必须是主要的,有略写配合;略写补充详写,使文章繁简适当,重点突出。详写和略写是两种互为补充的表达方法。
2.在《木兰诗》中又是如何运用的呢?有什么好处呢?
《木兰诗》作为一首叙事长诗,诠释了详略得当手法的价值。例如,写木兰“建功受封”的英雄气概时一带而过;着重写了“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的女儿情态。对比之后,我们抓住了描摹木兰女儿情态的写作重点,既让我们感受到了文本内容的丰富性,又能让木兰的人物形象生动饱满。
  • 分析语句,赏析形象
木兰具有“忠孝两全”的人物形象外,她本真的人物形象又是什么呢?这与文本结构安排又有何关联?
第一自然段中,木兰“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表现了她作为女儿家的“焦虑柔弱”。
写木兰准备行囊时,“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不同于男子的粗糙,表现了她“心细如丝”的一面。此外,她围着家乡各地都走了一遭,记住家乡的可爱与亲人的模样,体现出她是一个“追求美好”、热爱和平的女儿形象。
行军途中,她反复吟咏“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听来揪心。此时,她又是一个“思亲无助”的可怜女娃。
征战归来,她不要赏赐,毅然回家,“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此时她又是“爱美活泼”的女儿形象。
  • 小结
这节课通过追本溯源,以文本的结构为切入点,学习了详略得当的写作手法。通过进一步分析文本的详写部分,还原了木兰焦虑柔弱、心细如丝、追求美好、思亲无助及爱美活泼的温婉婀娜的女子形象。
  • 作业设计
运用详略得当的手法,以“我心中的木兰”为题,写一篇300字左右的短文。
 
上一篇:第二单元《土地的誓言》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下一篇: 第二单元《土地的誓言》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相关资源
本册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