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人教版化学 > 九年级上册

《制取氧气》课标解读

所属栏目: 九年级上册 次浏览
下载地址: [下载地址1]
文本内容:
《制取氧气》课标解读一、课标要求课程内容活动与探究建议1.初步学习氧气的实验室制取方法。2.知道催化剂对化学反应的重要作用。3.初步认识分解反应。①实验:氧气的制取和性质。②观察二氧化锰对过氧化氢分解反应的影响。二、课标解读(一)本专题的地位和作用在开始本课题的学习之前,学生已经认识了一些常见化学仪器,掌握了一些实验基本操作,已初步具备学习制取氧气的知识基础。但是本节课是学生首次接触制取气体的综合实验,在思维上和操作上都无据可循,很多方面还存在着一定的困惑。例如,不知道药品和仪器的选择标准。通过教师的思维引导,学生能够从药品选择到实验操作形成规范的基本思路,为今后进一步学习更多物质的制备打下基础。(二)课标要求在新教材中的具体体现1.通过探究活动帮助学生初步掌握归纳思维方法及催化剂的概念。教材在介绍分解过氧化氢制氧气的方法时设计了一个探究活动,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现象归纳概括出结论,初步掌握归纳思维方法,并引出催化剂的概念。催化剂是一个常见、重要的化学概念。此次在初中教材第二单元中首次出现,教师在此只需根据实验的表面现象做做出简单的介绍,使学生简单了解催化剂的概念和催化作用即可。2.学习分解反应的概念,培养学生化学学科素养。学生已经在之前的学习中掌握了氧化反应和化合反应的概念,在本专题的学习中,学生将学习一种新的化学反应类型──分解反应。教材通过讨论活动,引导学生通过分析过氧化氢溶液、氯酸钾和高锰酸钾分解这三个反应的文字表达式得出分解反应的概念。在学习过程中,可以跟化合反应的要点相对照,找出二者的区别,既能加深学生对分解概念的记忆和理解,又能培养学生分析、总结、归纳的能力。(三)结合新课标,分析在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1.恰当把握教学内容的重难点,切勿随意进行知识的拓展和延伸、加重学生学习负担。(1)对于选择制氧气药品的原则,需通过教师搭台阶逐步引领体会得出,帮助学生为将来学习二氧化碳气体的制备打好基础。需要注意的是,药品选用这一过程是用来培养学生化学思维的,可以略加拓展,却不应作为教学内容要求学生在本课就必须掌握。(2)催化理论是一个难度较大的课题,在本节课的学习中只需根据实验的表面现象作简单介绍,使学生了解催化剂和催化作用即可,切勿过多延伸,造成学生的理解负担。在催化剂的学习中,可以通过“感知—理解—运用”等一系列的教学活动突破难点。感知指的是通过氧化氢分解的实验,观察实验现象。理解指的是理解二氧化锰在实验中的作用,分析二氧化锰带来的变化。运用指的是形成催化剂和催化作用的概念,并推广应用,例如学生通过初中生物七年级的学习,已知胃和肠道里的酶可以帮助消化,可以引申出酶是一种生物催化剂。这样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加深记忆和理解,也可以防止学生将注意力过多的放在催化原理上。2.将图片、提问和实验等多种教学手段相结合,便于学生掌握实验室制取气体的基本思路。学生初学化学,对化学知识了解较少且不清楚化学学科的学习方法,实验室制取氧气又是比较综合的化学实验,因此,应从不同角度、不同教学方法入手,使学生感觉化学的乐趣而非困难。本课的实验很大程度是在旧知识的基础上进行综合,所以可以在教学中通过不断地复习旧知识来学习新的内容。例如,可以通过复习固体加热的知识从而学习高锰酸钾制氧气时试管口略向下倾斜的操作要点;用排水法收集氧气又可根据前面学习收集空气的方法引出。拿前面的旧知识带出新的知识,学生不会感觉陌生,会更容易接受新课内容,深刻地体会到温故而知新的乐趣。3.在教学活动中,应结合课标要求,让学生自主进行探究实验。科学探究既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也是义务教育阶段化学课程的目标和重要内容,对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例如,在探究实验“分解过氧化氢制氧气的反应中二氧化锰的作用”中,教师可引导学生依据教材中的实验步骤,亲自动手,通过记录实验现象和逐步思考,得到结论,并由理解形成概念。在学生自主进行实验探究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动手实验的能力、实验现象的观察能力以及对实验现象的分析能力。

 

《制取氧气》课标解读
上一篇:2.3制取氧气知识点归纳    下一篇: 《制取氧气》重难点突破
相关资源
本册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