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人教版语文 > 七年级上册

七年级上册《春》导学案

所属栏目: 七年级上册 次浏览
下载地址: 无需登陆,复制下载即可
文本内容:
学习目标
  1. 朗读课文,把握重音和停连。
  2. 在文中描绘的春日图景中,感受大自然的蓬勃生机。
  3. 揣摩和品析优美的语言和精妙的写法,深入学习比喻修辞手法。
学习重、难点
1.在文中描绘的春日图景中,感受大自然的蓬勃生机。
2.揣摩和品析优美的语言和精妙的写法,深入学习比喻修辞手法。
学法指导
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想象,在头脑中再现文中描绘的春景,感受大自然的蓬勃生机。通过文中精妙语言的品读和分析,激发联想和想象,体会课文优美的意境。
课时安排】两课时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导学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并在田字格里抄写“读读写写”中的词语。
水涨起来 (      ) 朗rùn(      ) 散在草丛里(     )酝酿(    )(     )窠巢(    )(    ) 应和(     )  hóu(    )咙     liáo(    )亮
宛转(    ) 黄晕(     )hōng(   )托    披着蓑(     ) 稀shū(    )   风筝(    )  抖擞(    )  jiàn(    )壮
2.历来文人墨客都喜欢描绘春天,赞美春天。你读过哪些描写春天的诗文?回忆一下,按照下面的要求写出相关的诗文。
①描写春草的:                                                         
②描写春花的:                                                          
③描写春风的:                                                          
④描写春雨的:                                                          
 
3.朱自清笔下的春天多姿多彩,本文具体描绘了哪几幅春日图景?请你用最简洁的语言概括。
                                                                        
                                                                         
4.在预习过程中,你还能提出哪些有价值的问题?大胆质疑。
                                                                                  
【资料链接】
作者简介: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号秋实;改名自清,字佩弦。原籍浙江绍兴,生于江苏东海,在扬州长大,故自称“扬州人”。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其散文朴素缜密,清隽沉郁,语言洗练,文笔清丽,极富真情实感,以独特的美文艺术风格,为中国现代散文增添了瑰丽的色彩,创造了具有民族特色的散文体制和风格。主要作品有诗文集《雪朝》 《踪迹》 《背影》 《春》 《欧游杂记》 《你我》和论著《精读指导举隅》《国文教学》 《诗言志辨》 《新诗杂话》 《论雅俗共赏》等。
作者写《春》时,已经没有创作初期诗文的那种淡淡的哀愁的情调,而是鲜明地表达出新鲜的格调和欢乐的情绪。这是一篇有较大风格演变痕迹的散文。
 
二、课堂助学
1.导入
 
2.整体感知。
朗读课文,在横线上填写一个字,梳理文章的写作思路。
        春——        春——       春
< >合作探究释疑解难拓展延伸阅读下列语段,按要求回答问题。
寻   春
韩少华
   ①迎着早春的轻寒,或野游,或山行,多么好啊。也许,早春的景色过于素淡了;可也正因为还没有万紫千红的撩拨,才更宜于漫步、沉思……
   ②趁个假日,我出了城,径自寻春去了。 
   ③“山带去年雪,春来何处峰?”眼前,蓟塞披沙,燕山负雪,该上哪里去寻春呢?又寻春的什么呢?……嗯,春的影子么,该是绿的。如果找见了大地上最初的一小片草地,那就一定是春天刚刚落脚的地方。春天必在那里。 
  ④不上田间小路,我只朝着旷野走去。 
  ⑤微风挟着寒意,卷地而来。这大概是朔气的余威了。“燕北地寒生草迟”,低眉所见,尽是些隔冬的衰草,谁知有没有一两株敢于破土而出的小草?即使有,怕也不易找见…… 
  ⑥穿疏林,过小桥,桥下流水无声,慢吞吞的,仿佛刚才融没了最后一片残冰,那满怀凝冻的迟疑,还没散尽……我不禁责怪起自己来:虽说是早春之游,也未免太早了。但是,既来之,则安之——走吧。 
  ⑦渐渐地,云雾中的山峰越来越清晰了。到了山脚下,有大石如卧。近前转身坐定了,无意间,向着来路抬眼一望……怎么?远处,小桥头,疏林边,那旷地上,竟泛出一片新绿!仔细看去,还含着几分鹅黄——好嫩,好新鲜。可那旷地,分明是我才经过的,来时没见一芽新草。莫非不早不迟,正当我才上了小桥那阵儿,就在我背后,春天,悄悄儿地飞落在林边了?……我猛地站起来,朝着那片草色奔去。 
   ⑧小桥下,流水依然迟迟的;林边旷地,又在脚下了。仍旧是几许衰草,一带疏林。莫不是春天怕这里寒肃,刚落脚,竟又携着她那青青的影子,一同飞去了? 
   ⑨哦,这不正是“草色遥看近却无”! 
   ⑩重又跑回山脚下,大石跟前;转身再放眼望去,可不,那疏林边,草色依稀,似乎比刚才又浓了些,也扩展了些。“草色遥看近却无”。这早春草色,为什么只可遥看呢?回想一路所见——是了,说是来寻春,却只低眉顺目,眼界自然仅限于咫尺间了。“燕草如碧丝”,走三五步难见一两芽,何况还有衰草杂陈呢。若是放眼望去,那些萌芽,就算是一个个微绿的质点吧,那么,这十里平川,尽收眼底,那质点,也该不可胜数了。无数个微绿的质点,横行纵漫,就密了,草色也浓了——瞧那边,好一抹新绿。衰草的憔悴,被欣欣然的生机淹没了。 
  ⑪一霎间,这一抹新绿似乎浸润了我的全身,染绿了我的每一个细胞。我似乎寻到了春天的步履。 
  ⑫真的,就连野游,都需要扬眉放眼,才能从无数点刚刚破土的萌芽上面,看到无边的春色。那么,对于生活呢……在人生的道路上,在斗争的历程中,总会有阴霾、霜雪,但是,尽管朔气如磐,时间却没有一瞬的凝固。“今朝腊月春意动”。这是诗意,也是万古不灭的规律。而正当风雪弥天的时刻,谁能在胸怀深处寻到那最初的一抹新绿,用自己的心去暖它,催促它,谁就会拥有一个芳草连天、艳阳满地的内心世界。心里有一个春天,那就往前走吧。诗云“燕山雪花大如席”,哪怕真是“大如席”的燕山雪花砸到热腾腾的胸膛上,也将立刻消融。如果谁的内心的春光与大地上第一抹草色连成一片了,那就把步子迈得再大些。这样的步子,每一落地,都会铿锵作响;路旁的花蕾呢,也将应声怒放。
1.根据提示,将作者寻春路线写在下面横线上。
经         →穿疏林→过小桥→到           
2.“我似乎寻到了春天的步履”中,“春天的步履”指什么?
                                                                    
3.品读文中划线句子,体会其表达效果。
一霎间,这一抹新绿似乎浸润了我的全身,染绿了我的每一个细胞。
                                                                          
4.联系全文内容,谈谈你对文题“寻春”的理解。
                                                                         
 
上一篇:七年级上册《济南的冬天》教学设计    下一篇: 七年级上册《皇帝的新装》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相关资源
本册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