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人教版语文 > 八年级上册

第11课《短文二篇》练习

所属栏目: 八年级上册 次浏览
下载地址: [下载地址1]
文本内容:
《答谢中书书》一、解释句子中加点的词。1.山川之美,古来共谈()()2.两岸石壁,五色交辉()3.……四时俱备()()()4.晓雾将歇()()5.夕日欲颓,沉鳞竞跃()()()()6.实是欲界之仙都()()()7.未复能有与其奇者()()()二、译句1.山川之美,古来共谈。2.两岸石壁,五色交辉。3.青林翠竹,四时俱备。4.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5.实是欲界之仙都。6.自康乐(谢灵运)以来,未复能有与其奇者。三、理解性填空1.山川之美,在陶弘景的笔下的情景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作者从听觉与视觉的角度来写一天中的景物变化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陶弘景发表议论抒发感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整体感知1.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描绘自己隐居地所在山川的的秀美景色?2.“高峰入云,清流见底。”这两句描写了哪些景物?是从哪些角度来写的?3.“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试用形象的语言描绘其画面,并说说这几句描写取得怎样的表达效果?4.作者是怎样进行动静结合的景物摹写的?能力提升一、词语解释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二、相信自己:书面翻译以下重点句子。1.山川之美,古来共谈。2.两岸石壁,五色交辉。3.晓雾将歇,猿鸟乱鸣。4.夕日欲颓,沉鳞竞跃。5.实是欲界之仙都。6.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三、综合分析题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文章感慨起笔,囊括了山水,纵览了古今。B.“高峰入云,清流见底”,极力描写山之高,水之清,突出了山水映衬之美。C.“猿鸟乱鸣”,突出了猿.鸟的鸣叫传入耳际,繁多杂乱。D.“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描绘出众彩纷呈,绚丽动人的景象。2.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文是陶弘景给谢中书书信中的一段文字,历来被当作独立成篇的山水佳作来欣赏。B.全文以“山川之美,古来共谈”为话题,以山峰.河流.石壁.树木等景物的铺陈刻画为主体,最后以无人与之共赏山川之美结束。C.本文文字清新流畅,精于铸炼,以散句为主,长短结合.骈散交错。D.文章表达了作者对谢灵运的仰慕之情,也抒发了作者自己欣赏山水时不同凡响的审美感受。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文通过描写山水相映之美.色彩配合之美.晨昏变化之美和动静相衬之美,勾画出了一幅令人心旷神怡的山水画卷。B.全文分三部分。“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总领全文,当中部分则具体叙写山川之美,最后以“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的感慨结束。C.文中的“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这句话的用意在于表明自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山水的妙处,而作者能够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D.本文描绘了“山川之美”,表达了作者热爱自然,沉醉山水的思想感情;并含蓄委婉地表达了自己仕途不得意之情。《记承天寺夜游》/基础训练一、词语解释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二、理解默写苏轼《记承天寺夜游》中描写庭中月光澄澈的句子是:2.把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4分)(1)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三、综合分析题1.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以寥寥数语描绘了月夜小景,传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语言凝练而又意味深长。B.文章开头两句叙事,交代了夜游的时间.地点.人物.起因,叙述自然流畅。C.“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中的“遂”“亦”二字流露出作者与张怀民相知的喜悦

 

第11课《短文二篇》练习
上一篇:第11课《短文二篇》同步练习    下一篇: 第11课答谢中书书阅读练习
相关资源
本册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