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人教版语文 > 八年级上册

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学案练习及答案

所属栏目: 八年级上册 次浏览
下载地址: [下载地址1]
文本内容:
27.短文两篇主备:巩俊钰审核:徐蕾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的有关情况。根据注释翻译课文,掌握文言词语的用法。2.了解文章中的优美意境,严密结构和凝练的语言。3、理解两文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会用旷达的心态对待生活。【预习导学】●走近作者陶弘景(456~536年),字通明,号华阳居士,是南朝齐梁时期的道教思想家、医学家、又是养生家,他斋戒自摄,修炼诚笃,寿至81岁。他推崇道家养生思想,提倡调神、养性、保精、导引、按摩等方法。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县)人。他是欧阳修以后的文坛领袖,多才多艺,诗、词、文、书、画都是一代大师,著述十分丰富。●基础积累1、初读课文,圈画文中生字词,给出下列加点字的正确读音。棱()陵与其奇者()荇()寝()夕日欲颓()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词(1)欣然起行()(2)水中藻荇交横()(3)如吾两人者耳()(4)月色入户()(5)但少闲人()(6)晓雾将歇()(7)沉鳞竞跃()●文体常识3、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曰“信札”,是一种性文体。多记事陈情,具有和相结合的特点。●整体感知反复读文,思考解决如下问题4、《答谢中书书》是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书信。表达了作者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的得意之感。5、《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的一篇小品文,写于作者被贬期间。文章仅84字,却创造了一个的艺术境界,传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种种难言的感情尽在其中。【合作研讨】●疏通文意1、反复读文,小组合作,疏通文意(1)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2)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思路梳理2、默读课文,小组合作,完成思路梳理。把《答谢中书书》划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总领全文):第二部分(接下来的十句):第三部分(以感慨收束):把《承天寺夜游》划分为三层。第一层(记事):第二层(写景):第三层(抒情):●文本探究3、《答谢中书书》文章虽然短小,但佳句迭出,你能选出其中的一句做点赏析吗?4、《答谢中书书》最后一句话“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有什么言外之意?5、默写出《承天寺夜游》中描写庭中月光澄澈的句子,并对其写景的妙处试作简要的分析6、说说课文《记承天寺夜游》中哪些语句表现了“闲”?7、文中并未直接叙述作者与张怀民的友情,但字里行间却可以看出两个人的亲密无间。请找出相关的词语加以体会。8、文中“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显然与实际不符,因为并非每夜都能见到月色,每处都有竹柏。你又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9、联系两位作者的境遇,比较两篇文章所表达的感情有何不同?●拓展延伸10、《答谢中书书》宛如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又像一首流动的山水诗,美不胜收。你能否再写出两句写山或水的优美诗文?

 

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学案练习及答案
上一篇:《记承天寺夜游》表格式导学案    下一篇: 第11课《短文两篇》导学案10
相关资源
本册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