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人教版语文 > 八年级上册

与朱元思书教案25

所属栏目: 八年级上册 次浏览
下载地址: [下载地址1]
文本内容:
与朱元思书导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学习本文按总分顺序写景状物的方法。2.体会作者融情于景的写法。过程与方法:1.反复诵读,达到熟读成诵,学习用审美的角度分析课文。2.运用想象,把文字转化成生动的画面,从而领悟本文的意境。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了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导学重点:1.反复诵读理解文章内容,从审美的角度体会文章的结构美、意境美、志趣美、语言美。2.体会出作者的志趣和人生态度,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导学难点:1.把文字转化成生动的画面,领悟本文的意境。2.帮助学生理解“鸢飞戾天”两句。导学课时:3课时导学方法:1、朗读法。2、合作探究法。第一课时(总第9课时)导学要点:1、熟读课文2、疏通文意一、导入:“天下西湖三十六,个中最好是杭州。”可是,你曾否想过,只要你再向前跨出一步,你一定会惊喜地发现,有一条秀绝人寰的富春江,如绿色的飘带萦绕徜徉在同样青翠的群山间,她上面缀满了无数眩目的珍宝,让人目不暇接,流连忘返。古往今来,有多少游客为这山光水色所倾倒,又留下了多少诗篇,多少画卷,多少脍炙人口的美丽传说……二、指导朗读播放视频《南方富春江龙门》揭题,欣赏图片。题中“书”:书—书信,一种文体。这是作者吴均写给友人朱元思的一封书信节选,写的是浙江境内富春江的秋景,但与一般书信不同,没有问候的套语和日常事务的叙述,而是一篇由清词丽句构成的写景小品文。骈体文:本文是一篇骈体文,全篇以偶句为主,讲究对仗和声律。南朝时盛行这种骈体文。《与朱元思书》就是其中一篇出色的写景小品文。本文中,“风烟”两句、“从流”两句、“急湍”两句以及“泉水”以下直至篇末,都是骈句;其余都不是,可以视为初期的骈体文。作者简介吴均(469-520),字叔庠(xi¨¢ng),吴兴故鄣人,南朝文学家、史学家。家世寒贱,好学有俊才。其骈文成就较高,有《与朱元思书》、《与顾章书》传世名作。《续齐谐记》是六朝志怪小说的优秀作品。他的文章善于写景,尤其擅长小品书信,风格清新挺拔,人称?°吴均体?±范读课文(《与朱元思书》FLASH朗读——陈晓松)读准下列生字的字音缥(piǎo)碧轩邈(miǎo)泠(líng)泠嘤(yīng)嘤千转(zhuàn)鸢(yuān)飞戾(lì)天经纶(lún)横柯(kē)急湍(tuān)窥(kuī)谷反复朗读:跟读《与朱元思书》Flash三、疏通文意方法提示:疏通文意三步曲。独立思考:借助课本下面的注释、工具书以及自己的文言积累,疏通课文大意。(存疑)合作探究小组合作:解决疑难。质疑答疑:小组不能解决的问题提出来,全班一起讨论解决。合作学习,集思广益:以小组为单位,翻译全文。疏通语句四、作业:熟读课文第二课时(总第10课时)导学要点:1、疏通文意2、整体感知一、继续疏通文意二、练习:三、整体感知作者说:“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说一说,文中所写的山水“独绝”在哪里?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第二、三段的主要内容。抓住重点,说出水之清澈(“千丈见底”“直视无碍”)和山之峻峭(“争高直指,千百成峰”)。四、作业:翻译全文。第三课时(总第11课时)导学要点:1、理解探究2、练习拓展一、理解探究第一段:有写景,有叙事,有抒情。风烟俱尽,天山共色。写出天朗气清的壮丽背景。从流飘荡,任意东西。不仅写出了江流宛转,小舟随流飘荡的情形,更表现了作者陶醉于美好大自然的闲适随意心情。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既是所见所感的概括,也是本文所写山光水色的一个总体特点。问题研究:书信中的景物描写作用两种:一种是用典型的景象打动对方。例如丘迟的《与陈伯之书》中写的“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就有引起对方故国之思,促其早日归顺朝廷的作用。另一种是借景物烘托写信人的心情。例如六朝人伪托的《李陵答苏武书》,其中“凉秋九月,塞外草衰,夜不能寐,侧耳远听,胡笳互动,牧马悲鸣,吟啸成群,边声四起”这一段,就有力地烘托了写信人独居塞外、不得归国的凄苦心情。仅就这段景物描写而言,其要害当在“飞戾天”两句上,其宗旨可能是自明本志,也可能是对朋友婉言相劝,希望他早日离开官场过隐居生活。二、总结拓展练习这篇文章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抒发了作者对世俗官场和追求利禄之徒的蔑视之情,含蓄的流露出爱慕美好的大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本文构思别具一格,描写形神兼备,动静互见,虚实相生,行文骈散相间,实为一篇优美隽永的写景散文,不仅给我们美的享受,还为我们学习景物描写提供了范本。《与朱元思书》篇幅虽短,但也很讲究章法。文章首段以"奇山异水,天下独绝"八字总领全篇,结构上纲举目张,脉络分明。写景顺序上先"水"后"山",由近及远,逐层展开,符合"从流飘荡"的观景习惯,条理清楚。写景重

 

与朱元思书教案25
上一篇:与朱元思书教案24    下一篇: 与朱元思书教案26
相关资源
本册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