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人教版语文 > 八年级上册

与朱元思书学案九

所属栏目: 八年级上册 次浏览
下载地址: [下载地址1]
文本内容:
与朱元思书【教学目标】1.识记与理解目标:使用工具书积累文言词汇,反复诵读,熟读成诵,培养学生的文言语感。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引导学生体会文章的“结构美、语言美、意境美、志趣美”,使学生获得美的享受,培养审美能力;通过美文朗读训练,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祖国山水和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体会作者高洁的志趣。【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①反复朗读,把握文言词。②细心品味,欣赏文中景。2.难点:理解“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的含意。【教法】美听、美读的朗读教学法。【学法】“三步朗读法”读准、读懂、读透,进行探究学习,完成学习目标。【新课讲授】(一)、读准。(时间8分钟)1.自读课文,读准读音。注意以下词语:缥piǎo碧bì急湍tuān轩xuān邈miǎo泠líng嘤yīng韵yùn鸢yuān戾lì天窥kuī横héng柯kē2.齐读课文,注意朗读停顿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天山共色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水皆缥碧3.自读课文,感受文章内容,消化读音和停顿。4.闭上眼睛听优美的配乐朗读带,欣赏朗读之美从而把身心沉浸在课文中。5.学生配乐齐读。参与美感之旅。感受本文的音乐美和节奏美。(二)、读懂。(时间12分钟)1.默读课文,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义,并引入词语学习小游戏,填出文言词与现代汉语的成语,进行对比:文言词语现代成语风烟()净万籁()寂天下独()()代佳人急湍()箭()嚣尘上千百成()()回路转千转不()山()水尽百叫无()不()于耳疏条交()相()成趣2.“泉水激石”怎么不用“泉水击石”呢?“皆生寒树”中怎么用“寒”来形容“树”呢?“猛浪若奔”中的“奔”为何不可以理解为动词“奔跑”呢?《三峡》中不是有“乘奔御风不以疾也”的句子吗?《三峡》中也还有“至若晴初霜旦,林寒涧肃”的句子。上学期学习《观潮》的时候,不是有一句“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吗?(三)、读透。(时间20分钟)〈一〉问题探究,学习结构。(时间5分钟)1、从富阳至桐庐的景致的主要特点是什么?2.作者是如何表现富春江的美?千丈见底水之()()水猛浪若奔水之()天下独绝负势轩邈山之()()山泉鸟蝉猿山之()横柯疏条山之()〈二〉合作探究,学习志趣。(时间15分钟)本环节采用合作探究的方法,小组讨论和课堂争辩相结合,集体解决以下问题:1.正所谓“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能够以这样的妙笔去描绘山水的人,以这种欣赏的心态享受山水的人,一定是一个有着仁智之慧的人。所以他用“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来表述山水的魅力。这句话仅仅是在告诉我们碧水险峰的魅力吗?魏晋南北朝时,政治黑暗,社会动乱。因而不少知识分子寄情山水来排解心中的苦闷。本文是吴均写给他的朋友朱元思的一封信。叙述了他乘船自富阳至桐庐途中所见,抒写富春江的优美景色,也抒发了作者对世俗官场和追求利禄之徒的蔑视之情,含蓄地流露出爱慕美好的大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体会作者的志趣美。2.品味作者的这种兴趣,比较其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遁世隐居情怀有何不同?这是一种对自然的崇尚,对自由和谐的向往,相比之下少了一份悲观,多了一份豁达,更具有一份常人的心态,使人倍感亲切。3.文中已经用“窥谷忘反”和“望峰息心”两个句子点题了,文章在这个时候戛然而止多好啊,为什么又还要加一句景物描写“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呢?这会不会冲淡主题?这样写的好处有很多,可以淡化说教的痕迹,让吴均的这次建议有“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可以以景开头,以景结尾,做到了前后照应;甚至这种画面的淡入与淡出符合美学的原理。(四)、巩固提高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1.指出下列各句中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风烟俱净,天山共色。B.奇山异水,天下独绝。C.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D.疏条交映,有时见日。2.下列句子不是骈句的一项是()A.从流飘荡,任意东西。B.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C.夹岸高山,皆生寒树。D.负势竞上,互相轩邈。3.指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活用特点。(1)风烟俱净:______________(2)望峰息心: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从听

 

与朱元思书学案九
上一篇:与朱元思书学案10    下一篇: 与朱元思书导学案(教师版)
相关资源
本册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