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人教版语文 > 八年级上册

25课《诗词五首》导学案

所属栏目: 八年级上册 次浏览
下载地址: [下载地址1]
文本内容:
诗词五首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有感情的背诵诗歌。2、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3、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饮酒》作者简介:陶渊明(365-427),名潜,字元亮,东晋诗人,著有《陶渊明集》。青壮年时,有过建功立业的抱负,后因不满政治腐败、官场黑暗,又不肯降志辱身迎合权责,于是在四十一岁时弃官归田,此后一直过着“躬耕自资”的隐居生活。陶渊明现存的作品,大都写于归隐之后,有诗一百六十多首,辞赋散文等十多篇。在这些作品中,作者写农耕劳动,写与农民的交往,写农村恬静优美的自然景色,着力表现了自己田园生活的怡然自得之乐。情意真切,格调清新,简洁含蓄,富有韵味,称为“田园诗”。诗歌赏析饮酒(其五)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参考译文】我家建在众人聚居的繁华道路,然而没有烦神去应酬车马的喧闹。要问我怎能如此超凡洒脱,心灵避离尘俗自然幽静远邈。东篱下采撷清菊心情徜徉,无意中见到南山胜景绝妙。暮色中缕缕彩雾萦绕升腾,结队的鸟儿回归远山的怀抱。南山仰止啊,这里有人生的真义,已经无需多言。【思想情感】作者通过田园生活的描写,表现了远离世俗生活的悠闲自得的心境和对田园生活的热爱。《春望》作者简介:杜甫,字子美,号少陵野老,唐代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被誉为“诗圣”,与李白合称为“李杜”。诗作风格多样,以沉郁顿挫为主,真实、深刻地反映了唐王朝由盛而衰的变化过程,被称为“诗史”代表作:《兵车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二.诗歌赏析《春望》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参考译文】故国沦亡,空对着山河依旧,春光寂寞,荒城中草木丛生。感伤时局,见花开常常洒泪,怅恨别离,闻鸟鸣每每惊心。愁看这漫天烽火,早又阳春三月,珍重那远方家信,漫道片纸万金。独立苍茫,无言搔首,白发稀疏,简直要插不上头簪。【思想情感】这首五言律诗,写诗人见到自己国家家破人亡的情景,抒发了诗人感时伤怀、忧国思亲的愁绪。《雁门太守行》一、文学常识:“雁门太守行”是古乐府曲名,后人多用题面意思,写边塞征战之事,“行”,古乐府的一种体裁。李贺(790~816),字长吉,唐代著名诗人,因仕途失意,他就把全部精力用在写诗上。27岁病卒,他的诗继承前代积极浪漫主义传统,以奇特的想象,浓艳的色彩,瑰丽奇峭的语言,创造出一种新奇瑰丽的境界,在中唐诗坛独树一帜,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人称“奇才”“鬼才”,被人称为“诗鬼”,著有《李长吉歌行》。二.诗歌赏析《雁门太守行》李贺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土/燕脂/凝夜紫。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参考译文】敌军似乌云压进,危城似乎要被摧垮;阳光照射在鱼鳞一般的铠甲上,金光闪闪。号角的声音在这秋色里响彻天空;塞上泥土犹如胭脂凝成,夜色中浓艳得如紫色。寒风卷动着红旗,部队悄悄临近易水;凝重的霜湿透了鼓皮,鼓声低沉,扬不起来。为了报答国君的赏赐和厚爱,手操宝剑甘愿为国血战到死!【思想情感】这首诗借用乐府旧题,描写了一场边关战争,歌颂了守边将士浴血奋战、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当堂训练(一)《饮酒》1、对《饮酒》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写诗人虽身居闹市,但门庭冷落,表现出诗人的孤独与寂寞。B.“心远地自偏”意思是指心远离官场和世俗,自然觉得住的地方僻静了。C.“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写出了诗人看到南山美景时的随意与自然,表现出了诗人悠然恬静的心境。D.“此中有真意”中的“真意”与《归园田居(其三)》中“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的“愿”指的都是自然之趣和人生真谛。2、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春望》诗的前四句都统领在一个“”字中,诗人的视野由远及近,由大到小,由山河到草木花鸟。对《春望》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这是一首五言律诗,含蓄蕴藉,耐人寻味。B.这首诗的首联表面描写都城破败、人烟稀少、草木茂密幽深的荒凉景象,实际深藏诗人的无限感慨。C.这首诗的颔联借对花鸟的感觉,将诗人抑制不住的赶上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D.这首诗的颈联、尾联极力渲染诗人在战火连绵时期收到家书时的无比喜悦之情。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雁门太守行》1、《雁门太守行》中运用比喻,夸张手法,渲染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和城内将士披坚执锐,严阵以待的情形的诗句是“,。”

 

25课《诗词五首》导学案
上一篇:饮酒(其五)教案16    下一篇: 《诗词五首》导学案
相关资源
本册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