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人教版语文 > 八年级上册

诗词五首之《春望》导学案

所属栏目: 八年级上册 次浏览
下载地址: [下载地址1]
文本内容:
春望一、学习目标1.有感情地诵读诗歌。2.了解诗歌的历史背景,理解诗歌的内涵。3.体会杜甫“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4.感受杜甫忧国忧民的爱国主义情怀。二、学习重点1.理解诗歌每一联的具体意思和内涵。2.理解反衬、人格化、借代等写作手法。3.了解安史之乱和杜甫长安十年生活。三、学习难点1.理解颔联中到底谁是“感”和“恨”的主体。2.体会“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在诗歌中的表现。3.学会运用“理性的把握”和“感性的表现”鉴赏诗歌。4.学会运用“站在作者的角度”方法感知文本。四、预习内容1.回顾自己曾经学习过的杜甫的诗歌,做好记录。2.高声朗读诗歌3遍。教师点拨学生活动(一)蕴情导入,有感情的诵读诗歌1.理解了这首诗歌的内涵,走进了作者的内心,才能读出感情。我有一个经验。要想读好一首诗歌,需要把自己当成作者,就把这首诗当做是自己写的。老师读这首诗的时候,就把自己想象成杜甫,站在长安城里叛军的军营里,想着破败的国都,想着生死不明的家人,想着自己现在的处境。所以读好一首诗歌,首先要做到“理性地把握”诗歌内涵。2.语调、动作、表情、音乐,这些因素为大家创造了一个情境。在这个情境中大家不自觉地就会调动自己的感情,将这份感情融入到朗读中去。情感的蕴含,感性的表现。(二)理解诗歌内涵,体会诗人感情1.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天代表着希望,给人以活力。但就在公元757年的春天,诗人杜甫站在叛军营地向远处看去,看到了哪些景物。请大家读一读诗歌的第一联,找出相关景物。2.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相关史料:公元755年12月,安禄山起兵反叛。公元756年1月,叛军攻陷东都洛阳。公元756年5月,叛军攻破军事重镇潼关,杜甫举家避难陕西富县。公元756年6月,叛军攻陷都城长安,唐玄宗一路逃难到四川。公元756年7月,唐肃宗在宁夏即位,紧接着以陕西凤翔为政权所在,向叛军发起反攻。同年8月,杜甫离开家人前去投奔,路上被叛军所俘,押往长安,因官职低微,没有关押囚禁。公元757年4月,杜甫逃出长安,距被俘时间整整8个月。本诗写于逃离长安前的一个月。3.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相关史料:此时杜甫已经是四个孩子的父亲,还有一直陪伴他的妻子,一家人远在297公里的富县。当叛军攻陷洛阳,向长安进军至今已经整整一年了。诗中的“连三月”指的是从756年的3月到757年的3月,两个三月份。4.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相关史料:杜甫是把妻儿安排在富县,自己独身一人前往凤翔投奔朝廷,中途被俘虏,而后一直被困在长安。在这被困的八个月里,他无时无刻不在思考如何逃出长安,去凤翔面见天子,为国难出力,但一直都没有机会。1.交流预习内容。听完老师讲述的电影故事,你的感受是什么?请写下来。3.题目为“春望”。在你的脑海中春天是怎样的?春天来了,一般来说,我们的心情是怎样的?4.国都陷落,代表一个国家的政权已经消亡。现在只剩下大山大河还存在。一个破字,一个在字,是什么关系?5.诗人在长安生活了10年,从35岁到45岁,亲眼看到过曾经作为世界第一大城市的长安,是多么的繁华。但如今却如此残破不堪。国家何在?人民何在?岂能不痛惜,痛心。人在这种情形之下,会怎样?但就在这种痛心和痛惜之下,春天如约而至。此时,大好春光的美景,在诗人的笔下只出现三个字“草木深”,深是什么意思?这反映出当时的长安怎样的情形?7.通过这几条史料的阅读,大家可以发现那些信息,请从叛军,唐玄宗,唐肃宗,杜甫四个角度回答。8.请大家交流一下,杜甫当时是什么心情?把交流结果写下来。9.“感时”承接上文,写有感于国家时局如此不堪,非常忧虑国家的命运;“恨别”承接下文,写非常痛恨自己告别了家人,非常担心家人的生死?感时与恨别到了什么程度呢?10.关于溅泪和惊心,现在有两种声音,一种是认为诗人在溅泪,在惊心,一种是认为花儿在为国家的命运流泪,鸟儿在为诗人家人的生死惊心。大家小组内讨论一下,你认为哪一种是对的,要讲明原因。11.当诗人看到春鸟站在枝头的时候,就想到了自己的家人,这时他的心情怎样?请小组交流一下。12.诗人愿意用万金去获得一份家书,表现了他怎样的心情?通过这一句,作者想表达什么思想?13.最后一联中,那三个词可以表现出当时诗人无比煎熬心情?14.杜甫此时已经45岁,国家败落,家人离散,自己又被囚困,人也越来越衰老,职位低微,空有一副报国之志,无处施展。此时的他,对自己的人生应该会产生什么态度?15.此时想到自己的遭遇和现状,杜甫会不会流泪呢?16.请对今天的学习进行小结。

 

诗词五首之《春望》导学案
上一篇:诗词五首——饮酒(其五)导学案    下一篇: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春望导学案
相关资源
本册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