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人教版语文 > 九年级上册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三顾茅庐教案10

所属栏目: 九年级上册 次浏览
下载地址: [下载地址1]
文本内容:
课题三顾茅庐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认识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2.能说出比喻句中用来比喻的事物和被比事物之间的关系,并通过朗读领会比喻的作用。3.感受课文通过人物语言、动作刻画人物形象的写作方法。教学重点难点1.感受课文通过语言、动作描写,刻画刘备尊重人才,诚心诚意请诸葛亮出山。2.学生懂得环境描写烘托人物形象。教学过程(主备人)复备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古典名著《三国演义》,大家可能早已看过,其中就包含了一个脍炙人口的经典故事——三顾茅庐,本篇课文讲的就是这个故事。现在,老师就带领大家走进今天的课文情境,重温一下那震撼人心的场景。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掌握作者,感知作品背景1.作者简介:罗贯中(约1330—约1400),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元末明初小说家,《三国志通俗演义》的作者。2.背景链接:罗贯中生活在元末明初之际,他看到蒙古贵族统治者的专横残暴,饱受了民族压迫的苦痛,所以他尊崇继承汉室的刘备,是有政治用意的;何况自南宋以来,民间艺人的倾向就是尊蜀抑魏,他也不能不受到影响。处在他的时代,他的这种倾向是很自然的,也毋须加以指责。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群雄纷争。刘备胸怀大志,急于寻求人才,辅助自己实现统一中国的大业。于是历史上就有了“三顾茅庐”这个故事。目标导学二:字词积累。1.字音:纶巾(guān)殆(dài)拜谒(bàiyè)2.词义:【拜谒】拜见;瞻仰(陵墓、碑碣)。【如雷贯耳】像雷声穿过耳朵一样,形容人的名声很大。贯,贯穿,进入。【顿开茅塞】原来心里好像有茅草堵塞着,现在忽然被打开了。形容忽然懂得、领会。目标导学三:整体感知走进文本1.朗读指导(1)听录音朗读课文,注意正音。(2)轻声快速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2.熟读课文,归纳文章层次明确:理清课文脉络。三顾茅庐两次拜访没见到第三次拜访的经过上路前见面前见面后刘备、诸葛亮的鱼水情目标导学四:精读课文深入掌握1.自由轻声读课文。思考:这篇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明确:刘备诚心诚意邀请诸葛亮,第三次来到隆中诸葛亮的茅庐,终于见到了诸葛亮先生,请到了一位智谋过人的军师,留下一段佳话。2.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刘备对诸葛亮的敬重?明确:(1)上路之前:张飞嚷道:“这次用不着大哥亲自去。他如果不来,我只要用一根麻绳就把他捆来了!”刘备生气地说:“你一点儿也不懂尊重人才,这次你就不用去了!”刘备责备张飞是因为怕张飞的鲁莽误了他的大事,通过对比突出了他对诸葛亮的敬重,对贤才的渴求。(2)见面前:从“下马步行”“徐步而入”“拱立阶下”“又立了一个时辰”等重点细节描写可感悟到刘备对人才的敬重和求才的虔诚。3.课文中哪些地方写出了诸葛亮的雄才大略?明确:诸葛亮与刘备见面后谈论天下大事,让刘备顿开茅塞。“只这一席话,乃孔明未出茅庐,已知三分天下,真万古之人不及也!”等对话描写与文中议论均写出了诸葛亮的雄才大略。步骤四深层探究质疑问难1.其实真正等待时机腾飞的是谁?为什么?明确:诸葛亮。诸葛亮虽然身居隆中,其实他时时关注国家大事,等待时机出山,为统一中原出力。2.诸葛亮给刘备出了什么计策?明确:诸葛亮分析了群雄纷争的形势,提出了三分天下,最后取胜的策略。三、总结课文拓展延伸1.总结课文:同学们,你们看,作者通过人物的语言和动作,把一个“诚心诚意、尊重人才”的刘备的形象写得活灵活现,栩栩如生。通过对环境描写、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诸葛亮的雄才大略。看来,要把握人物形象,大家要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可适当进行环境描写,运用比喻等修辞手法。2.拓展延伸:诸葛亮出山后,为蜀国做了哪些具体的事?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用简短的语言概括。明确:诸葛亮一出山就在博望坡大败夏侯惇;接着又在新野把曹军烧得焦头烂额(即“火烧新野”);草船借箭的成功;巧设空城计等。这些故事都证实诸葛亮料事如神、胆大心细,是一个才华横溢的人。3.布置作业:完成课后相应的练习。附:板书设计三顾茅庐罗贯中前两次:拜访——没见到第三次:拜访——如鱼得水教学反思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三顾茅庐教案10
上一篇:九年级上册语文三顾茅庐教案11    下一篇: 23三顾茅庐导学案
相关资源
本册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