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人音版音乐 > 七年级上册

第1单元《爱我中华》教学设计

所属栏目: 七年级上册 次浏览
下载地址: [下载地址1]
文本内容:
设计理念:学生通过音乐课学习和参与丰富多彩的活动,探究、发现、领略音乐的艺术魅力,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持久兴趣。学习并掌握必要的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拓展文化视野,发展音乐与欣赏能力、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形成基本的音乐素养。丰富情感体验,培养良好的审美情趣和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促进身心的健康发展。教材分析:我所用的教材是人民音乐出版社,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欣赏课《爱我中华》。它在本单元中起着总结全单元的作用,在音乐教学中是开启中学阶段“五十六朵花”系列教学的作用。它体现了《音乐课程标准》中提出的“弘扬民族音乐”的教育理念。学情分析:我教学的对象是农村七年级的学生,我们学校现在是九年一贯制学校,音乐专任教师少,音乐课基本是一台电子琴的教学模式,学生基本接触不到欣赏课的学习,音乐信息薄弱,多数学生不知道怎么欣赏、怎么表现,针对这种情况我设计了这节课。教学目标本课的教学目标,包括了我对学生音乐基本技能的训练,能力的培养以及品德的教育。知识与技能:通过欣赏,使学生能够分辨歌曲演唱形式,初步掌握节拍、节奏、节奏型,练习四拍子的指挥图示,用热情、自豪的情感欣赏《爱我中华》,感受歌曲的欢快情绪和喜悦心情。体验五十六个民族的爱国热情。过程与方法:通过聆听、模唱、体验、合作与表现等方式,让学生深刻体会歌曲表达的情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他们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得到锻炼,激发学生热爱音乐、热爱生活的良好情感,从中渗透对学生心灵美、行为美的品质教育。教学重点:熟悉歌曲的演唱形式,感受体验音乐要素在歌曲中的体现。教学难点:让全体学生参与到歌曲的分析表现中来,激发学生爱国热情。教学方法:1、直观演示法:利用图片等手段进行直观演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渴望与掌握,让学生感受音乐的旋律美。2、自主探究法:引导学生通过知识抢答等活动形式获取知识,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的独立探索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活动组织能力。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方面我采用了以下的辅助教学方法:观摩法、对比法、讨论法、评价法、表现法等。教学过程:创设情境课前一分钟看视频,播放玖月奇迹演唱的《大中国》(设计意图:从学生喜欢的歌手入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把学生带入爱国歌曲意境。)二、知识导入中国是一个地大物博、资源丰富、民族众多的国家。那中国一共有多少个民族。学生回答,并说出知道的民族。教师予以表扬。(设计意图:讲授法导入,让学生进一步认识中国,并为之自豪。)三、兴趣学习/出示少数民族图片,请同学辨认,了解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和人口最少的少数民族服饰。(设计意图:利用图片调动学生学习热情,积累知识。)感知新课1、完整欣赏歌曲,整体把握歌曲风格。(设计意图:多媒体完整播放歌曲视频,视听感受对音乐作品的题材、内容、体裁、表演形式等有个初步的完整印象。)2、图片认识词曲作者,了解简历和代表作,使学生产生敬佩之情。3、结合欣赏和歌片,知道音乐要素的体现。学习歌曲节拍强弱规律并会以不同形式拍打,练习歌曲指挥图示。分组为歌曲伴奏。调动学生全体参与。(体会歌曲节拍——练习指挥图示由浅入深学习,让学生没有压力乐于参与。)4、乐曲基本形式:一段体、两段体、三段体。(提示学生试着区分)说出歌曲属于两段体结构(A+B)。5、按节奏读歌词。分段了解,逐步深入。最后整体感知。(体会歌曲内容美、形式美、节奏美。)6、旋律分析A段聆听、模唱。体会音乐要素在旋律中的运用。对比聆听。说出好听的旋律主要有135三个音构成,采用西南少数民族音乐素材。衬词部分重点学习,哼唱旋律,感受具有少数民族语言特点,适合少数民族加入自己的语言和舞蹈动作。学生即兴创编。B段旋律,聆听模唱,(感受与A段的不同)旋律重复,歌词重复,反复咏叹,层层递进,逐步深入主题。最后一句采用传统垛句的创作手法将歌曲推向高潮升华主题。图片展示、激发学生爱国情怀。(对比A段鼓励学生表现)拓展创编1、教师示范表演几个少数民族舞蹈动作,为学生创编奠定基础。解决学生创编难的问题。师生交流,鼓励表演。(学习动作,为创编降低难度,激发学生表演、创编欲望。)2、小组合作创编表现歌曲,不同形式、不同风格,分组展示。(培养学生团结意识,为小组争光。)3、自评、师评、互评。(学生之间互相学习,互相评价,取长补短。)六、精彩总结1、节奏美、旋律美~~总结歌曲2、师生共同拿花束表演。随宋祖英的歌声欢快的、自信的表演。提高学生用肢体语言表现歌曲的能力和民族自豪感。七、布置作业查找、聆听、演唱爱国歌曲。板书设计爱我中华1=bB4/4乔羽词徐沛东曲A段欢快、活泼B段兴奋、热烈

 

第1单元《爱我中华》教学设计
上一篇:爱我中华说课稿    下一篇: 第一单元《多情的土地》教学设计
相关资源
本册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