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人教版语文 > 八年级上册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诗词五首教案

所属栏目: 八年级上册 次浏览
下载地址: [下载地址1]
文本内容:
诗词五首一、教学目标1.诵读不同体裁的诗歌,体会它们不同的韵律特点。2.结合诗人生平和诗歌创作背景,理解诗歌中寄寓的情感。3.初步学习品析诗歌中传情达意的艺术手法。二、教学重点结合诗人生平和诗歌创作背景,理解诗歌中寄寓的情感。教学难点初步学习品析诗歌中传情达意的艺术手法。四、导入我国的诗歌源远流长,从《诗经》算起,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在诗歌的发展过程中,“田园诗”、“边塞诗”、“咏志诗”等都大放光彩。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诗歌的国度,感受诗歌的魅力。五、体裁介绍本课所选的五首诗歌,有两首古体诗、两首近体诗(一首绝句、一首律诗)、一首词,节奏韵律各有特点,同学们应当在反复诵读中细加品味。古体诗近体诗词绝句律诗《饮酒》(其五)《雁门太守行》《赤壁》《春望》《渔家傲》六、《饮酒》(其五)1.创设情境,激趣导入。有这样一位诗人,他向往祥和安宁、与世隔绝的世外桃源;有这样一位隐士,他淡泊名利,陶然于耕种;有这样一位耕者,他一生种菊、爱菊,活得像菊花一样高洁、飘逸。千年已过,我们还在回味那菊花的清香,品读那高洁的灵魂。这位诗人就是《饮酒》的作者陶渊明。2.了解作者,知人论世。陶渊明(约365—427),一名潜,字元亮,浔阳柴桑人,东晋诗人。3、朗读诗歌,注意节奏这是一首田园诗,语调、语气和节奏都应是舒缓的,朗读时按二、三结构,注意停顿。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4.研讨赏析,品味诗情(1)诗中写“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对此你有没有产生疑问,在人境中如何能没有车马的喧闹呢?怎样理解陶诗中的"而无车马喧"和"心远地自偏"?请结合资料谈谈你的理解。资料:陶渊明酷爱田园生活的宁静和自由,厌恶官场的虚伪和奸诈。为了生计,他几次出来做小官,都极不情愿,最后终于解职归田,永不出仕。明确:这里所说的"车马"意指达官贵人的高车骏马,也就代表着官场烦琐的应酬和功利性极强的交往。归隐田园,虽说仍离不开"人境",但没有了这样的烦扰,所以说"而无车马喧"。至于"心远地自偏",实际上是道出了感觉与处境之间的辩证关系∶隐居主要是寻求一种精神上的自由境界,而不在于居所是否荒远。如果心灵的"焦距"调好,就可以"大隐隐于市",处闹市若幽谷。“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是情、景交融的名句,富有意境。请同学们展开联想和想象写出这份意境美。示例:诗人采菊东篱,悠然自得,又逢山气特佳,飞鸟投林的黄昏,大自然的一切都显得和谐美好;此时的诗人,内心超然,宁静豁达,他的心境与大自然融为一体了!同学们,对这首诗中的诗句,苏轼曾这样评价这样评述∶"因采菊而见山,境与意会,此句最有妙处。近岁俗本皆作'望南山',则此一篇神气都索然矣。"你怎么理解苏轼的这段话?请朗读下面两个句子,并说说你的想法。句子一“采菊东篱下,悠然望南山。”句子二“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苏轼认为,陶渊明在东篱采菊,无意间一抬头,南山映入眼帘,一个"见"字写出了一种无意得之、悠然忘我的心境,与全诗营造的闲远散淡的氛围是吻合的;而"望"相比于"见",更有目的性,更像是有意为之,破坏了诗歌自然而然、浑然天成的意境,因此说"作'望南山',则此一篇神气都索然矣"。对于“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这两句的理解,两组同学有不同意见,你更赞同哪一个?为什么?A组同学:这两句话是说大自然的美让诗人惊讶而忘记了该说什么。B组同学:诗人领悟到大自然和生活的真谛,然而言有尽意无终,不知该怎么说。明确:B组同学的想法更为贴切。这两句显然是全诗的总结:在这当中,可以领悟到大自然和生活的真谛,可是想要把它说出来,却又不知该怎么说了。实际是说,此种真谛、生活的意趣是不能用语言来表达的。(5)本诗是如何将叙述、描写、抒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请简要评析。明确:“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是叙述,概括写出诗人的生活环境;”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揭示出心志淡远是在”人境”中独享安闲的缘由。“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是描写,细致地描写采菊的过程,并以所见写“悠然”的心境;“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是抒情,“忘言”中渗透出诗人对隐居生活的由衷喜爱。5.小结这首诗歌直抒胸臆,挥洒真情,实际上是借“饮酒”的话题,写对世事人生的感慨。七、《春望》1.创设情境,导人新课。他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年代,他的诗多沉郁顿挫,后人尊称他为“诗圣”,他的诗多反映现实,故被誉为“诗史”。他就是我们早就熟悉的杜甫。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春望》2.朗读诗歌,读准字音请同学们注意字音:簪zān3.解题答疑,加深理解。(1)本诗主要写了哪些内容?①"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一联一般有两种解释:其一、诗人因感时恨别,见花而落泪,听到鸟鸣而感到惊心;其二、以花、鸟拟人,花感时而落泪,鸟恨别而惊心。你赞成哪一种解释?其实这两种说法都有一定道理。?诗人触景生情,花、鸟在春景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诗词五首教案
上一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5课诗词五首——雁门太守行教案    下一篇: 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饮酒(其五)教学设计
相关资源
本册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