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人教版语文 > 七年级下册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第1课《邓稼先》教案

所属栏目: 七年级下册 次浏览
下载地址: [下载地址1]
文本内容:
邓稼先教案教学目标1、理清作者的思路,深入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2、揣摩文中关键语句,领会作者融入笔端的深情,学习邓稼先伟大的爱国精神。3、学习本文通过对比表现人物的写作方法。4、学习本文排比、对比、引用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和句式多变的语言特色。5、掌握本文以小标题连缀、自成一体、相对独立而又彼此关联的行文特征,学习根据中心的需要选择和剪裁材料的方法,逐步提高写作能力。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体会邓稼先的人品风貌。难点:揣摩文中关键语句,领会作者融入笔端的深情,学习邓稼先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展示第一颗原子弹、氢弹爆炸成功的图片,通过图片引入成功地设计了中国原子弹和氢弹的“两弹元勋”邓稼先。进而引入本文《邓稼先》。二、作者简介杨振宁,1922年生于安徽合肥,物理学家,在粒子物理学、统计力学等领域做出了里程碑性的贡献。1957年,他与李政道共获诺贝尔物理学奖;1986年获美国国家科学奖章;1993年获本杰明·富兰克林奖章。三、文题解读邓稼先(1924-1986),安徽怀宁人,核物理学家、核武器科学和技术专家。中国研制和发展核武器的重要技术领导人,为中国成功研制原子弹、氢弹和新型核武器做出了重大贡献。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追授他“两弹一星”功勋奖章。文章以人为标题,点明了文章所要记叙和颂扬的对象。四、写作背景本文选自1993年8月21日《人民日报》。有改动。杨振宁和邓稼先是多年同学,有着50年的友谊,亲如兄弟。1993年是邓稼先逝世七周年。杨振宁写了这篇文章作为纪念。本文不同于一般的人物传记,而是一位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大科学家,以中华民族几千年文化为背景,以一百年来的民族情结、50年的朋友情谊为基调,对另一位大科学家的介绍。文章着眼于人物的科学精神、科学态度以及气质、品格、价值观、人生道路等方面,写得不同凡响。五、文体知识人物传记是通过对典型人物的生平、生活、精神等领域进行系统描述、介绍的一种文学作品形式。作品一要体现真实性,对人物的记述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做到人真、事真、言真、情真,以真取信,以真感人;二要有丰富翔实的资料,使传记所反映的人物生平事迹准确无误,完整无缺;三要抓住人物本质,以达到反映人物特征和深层精神的目的;四要叙述生动,体现人物的个性;五要选材典型,选择最能表现人物主要性格特征的典型事件来写,还要注重在细节描写中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邓稼先》一文既是一篇回忆性散文,又是篇人物传记。六、检查字词1、请给下面加点的汉字注音。元勋(xūn)奠基(diàn)选聘(pìn)殷红(yān)挚友(zhì)至死不懈(xiè)鞠躬尽瘁(cuì)妇孺皆知(rú)2、解释下面的词语。元勋:立大功的人(多指开创性事业中的)。奠基:奠定建筑物的基础,比喻某一事物的产生或确立。选聘:挑选聘用。谣言:没有事实根据的消息。背诵:凭记忆念出读过的文字。昼夜:白天和黑夜。昆仑:山名,在新疆、西藏和青海。挚友:亲密的朋友。可歌可泣:值得歌颂,使人感动得流泪,指悲壮的事迹使人非常感动。鲜为人知:很少有人知道。至死不懈:到死都不松懈,比喻对事业坚持不懈。鞠躬尽瘁:语出诸葛亮《后出师表》,指小心谨慎,贡献出全部精力。当之无愧:担得起某种荣誉或某个职务,无须感到惭愧。家喻户晓:每家每户都知道。锋芒毕露:指锐气和才干全都表现出来。妇孺皆知:妇女和儿童都知道,表示众所周知。七、层次结构全文可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1—9):在广阔的历史背景下推出邓稼先;第二部分(10—18):简单介绍邓稼先的生平经历和贡献,肯定邓稼先“两弹元勋”的地位,赞扬邓稼先“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第三部分(19—29):在同美国“原子弹之父”奥本海默的对比中写邓稼先;第四部分(30—33):中国的原子弹工程是中国人自力更生的结果,从另一个角度写出邓稼先的贡献之大;第五部分(34—39):写邓稼先坚强的意志、甘为祖国献身的精神,赞扬他是“中国男儿”。第六部分(40—44):引述作者写给邓稼先夫人的电报、书信中的几段话。这些话是对邓稼先的总体评价,流露出作者对朋友的深厚感情。八、全文分析1、文章以六个小标题结构全文,有何作用?解析:这些小标题拟得新颖、概括力强,能突出本部分的核心内容和丰富意蕴。6个小标题串缀起邓穆先光辉而伟大的一生,十分醒目又突出了文章中心。2、第一段两个“最”字,“只”字,有何作用?解析:两个“最”字从程度上说明中华民族遭受屈辱的程度之深。“只”表明这样的事例有很多。3、文章第2、3、4段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有何作用?解析: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把触目惊心的史实摆在读者面前,说明“一百年以前”的中国是怎样“任人宰割”的,具有强烈的警示作用。4、分析第9段在结构上的作用。解析:承上启下,承接上文的“巨大转变”,引起下文对“两弹元勋”邓稼先的介绍。5、开篇写中国一百年以前的历史,有什么作用?解析:①结构上,引出下文的主要人物,为邓稼先的出场做准备。②内容上,在中华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第1课《邓稼先》教案
上一篇: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1课邓稼先教案29    下一篇: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课《说和做》课件40
相关资源
本册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