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人教版语文 > 七年级下册

《木兰诗》第1课时教学设计

所属栏目: 七年级下册 次浏览
下载地址: [下载地址1]
文本内容:
【教学目标】1.读准字音、节奏,有感情地朗读诗歌。2.积累文言词汇,借助书下注释理解诗歌大意。【教学重难点】积累文言词汇,理解诗歌大意。【教学过程】提醒:同学呢,大家好!请同学们准备好铅笔和水笔、课堂笔记本、语文课本,并把语文课本打开到第41页,做好上课准备。一、导入示标1.导入:同学们,有一位传奇女子,巾帼英雄,她女扮男装,代父从军,为国戍边,功成身退,她被后人封为“孝烈将军”,她的故事千年流传,她就是花木兰。从这节课开始,我们赏读《木兰诗》,来了解她的传奇人生,感悟她的家国情怀。2.明确学习任务:赏读这首诗歌,我们要:①读准字音、节奏,有感情地朗读诗歌。②积累文言词汇,借助书下注释理解诗歌内容。二、介绍“乐府诗”及“乐府”《木兰诗》是我国南北朝时期北朝的一首长篇叙事民歌,收入宋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木兰诗》与《孔雀东南飞》被称为“乐府双璧”。“乐府”是汉武帝时设立的音乐机构,采集了大量的民歌,后来,“乐府”就成为汉魏六朝时期能够配乐歌唱的新诗体。乐府诗内容丰富,广泛地反映了社会生活,并多以叙事为主,人物形象具体生动,语言朴素自然。补充:《木兰诗》是北朝民歌的代表作。据考证,诗中的战事当发生于北魏与北方游牧民族大国柔然之间。三、朗读诗歌1.读准字音同学们,朗读这首诗歌,我们需要注意以下一些字的读音:不闻机杼声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愿为市鞍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黄河流水鸣溅溅燕山胡骑鸣啾啾朔气传金柝策勋十二转当户理红妆磨刀霍霍向猪羊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这些都是书上注释中有的读音,请同学们对照书下注释,读准字音。除了书下注释,我们还要注意这几个字音:愿为市鞍马wèi对镜帖花黄tiē小弟闻姊来zǐ著我旧时裳cháng同行十二年xíng跟着老师,一起把读一遍。请同学们把你认为重要的字音、字形整理到课堂笔记本上,或者整理到书上。(学生整理)2.读准节奏我们还要注意朗读的节奏,这首诗是五言诗,朗读时可以划分两个语节,也可以是三个语节。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请同学们朗读诗歌,关注读音和节奏,并在课本上适当地圈画批注。3.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请同学们欣赏视频演诵,感受富有感情地朗诵诗歌。四、朗读诗歌,理解大意请同学们自读课文,对照书下注释,理解诗歌意思;遇到有疑惑的字词句,用铅笔圈画出来。(学生梳理)(一)重点字词梳理木兰当户织唯闻女叹息问女何所思愿为市鞍马旦辞爷娘去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愿驰千里足出郭相扶将著我旧时裳对镜帖花黄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这些都是书下注释中的字词解释,请同学们准确地说出他们的意思。除了书下注释,我们还要注意这几个字词的意思: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但:只,仅。闻:听,听到。万里赴戎机赴:奔赴。木兰不用尚书郎不用:不愿意做。火伴皆惊忙皆:全,都。惊忙:吃惊,惊慌。安能辨我是雄雌:安能:怎么能。安:怎么。诗歌最后一节,还藏着一个成语——扑朔迷离:原指把兔子耳朵提起,雄兔会扑腾不停,雌兔也会眯上眼睛,在地上跑的时候雌雄难辨。后来形容事物错综复杂,不容易看清真相。相信同学们已经解决了字词解释的问题。请同学们把你认为重要的字词意思整理到课堂笔记本上,或者整理到书上。(学生整理)(二)理解诗歌大意1.注意事项同学们,字词理解了,诗句意思的理解就没有问题。老师提醒大家,在理解诗歌大意时,要注意以下两点:⑴文言文中的三、六、九、十二、百、千、万往往指的是概数,而非确数。如:“军书十二卷”“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同行十二年”都是概数,而非确数。⑵互文句:有一个很典型的互文句的例子“秦时明月汉时关”,不能理解为秦时的明月,汉时的关。这里是秦、汉、关、月四字交错使用,意思是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互文,是一种修辞手法,是几个句子相互成文,看似说几件事,实则互相交错,互相补充,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理解时,我们要“瞻前顾后”,结合理解。比如:①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将士们征战多年,许多人战死沙场,木兰等幸存者胜利归来。②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每个房间都要开了门进去看看。③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到市场里买骏马、鞍鞯、辔头、长鞭。④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对着窗子旁的镜子整理好看的头发,贴上漂亮的花黄。2.理解诗歌大意这首民歌通俗易懂,结合书下和补充的注释,注意文中的概数和互文句,相信同学们都能把握诗歌大意。就请同学们边读诗歌边理解诗歌大意。(学生理解)五、朗读课文,尝试背诵同学们,“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就请同学们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并尝试背诵

 

《木兰诗》第1课时教学设计
上一篇:《木兰诗》教案22    下一篇: 《木兰诗》第2课时教学设计
相关资源
本册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