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人教版语文 > 七年级下册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9课《木兰诗》表格教案

所属栏目: 七年级下册 次浏览
下载地址: [下载地址1]
文本内容:
木兰诗学习目标1.理解诗歌内容,多角度解读木兰形象,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创造性思维的能力。2.领会《木兰诗》详略得当的写法。背诵全诗。3.感悟和学习木兰深明大义、勇敢坚强、不慕名利、善良纯真等优秀品质,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重点赏析木兰这一古代巾帼英雄形象,并领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难点领会诗歌思想内涵,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课时三课时课型教读课第一课时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问题最佳解决方案自主学习用多媒体或者小黑板出示以下练习:1.《木兰诗》是时北方的一首乐府民歌,选自(朝代)编的《》。2.给下列加点字词注音。可汗()()燕山()金柝()胡骑()辔头()扑朔()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词。(1)旦辞爷娘去:(2)愿为市鞍马:(3)赏赐百千强(4)著我旧时裳:(5)出门看火伴:4.按要求用原文诗句填空。(1)写木兰从军后艰苦的战地生活的对偶句是:,。(2)写战争持久、战斗激烈紧张的句子是:,。(3)成语“扑朔迷离”出自于“,”两句。1.三名学生到黑板上做题,其他学生在练习本上做。2.做完后小组内交流答案,互相纠错。3.另外三名学生到黑板批改。4.班级内集体讲评。5.学生把错题更正2遍。参考答案:1.南北朝宋代郭茂倩乐府诗集2.kèhányāntuòjìpèishuò3.早晨买有余穿伙伴4.(1)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2)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3)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明确任务1.导入:多媒体欣赏豫剧《花木兰》中片断:《谁说女子不如男》。欣赏完后,师:中国有句古话叫“巾帼不让须眉”。古今中外,出现过许许多多的女中豪杰,你们知道哪些呢?(学生可能说出穆桂英、刘胡兰、江姐、居里夫人、木兰……)刚才有人提到——木兰。其实,原汁原味的木兰诞生于1000多年前中国南北朝的一首民歌《木兰诗》中。《木兰诗》是我国古典诗歌中一首脍炙人口的优秀诗篇,是南北朝时北方民歌的杰作,是中国诗歌史上的一朵奇葩。《木兰诗》与《孔雀东南飞》一起被誉为乐府民歌中的“双璧”。今天让我们走进这首诗歌,解读木兰这个家喻户晓、千古流传的女性形象。2.引导学生讨论本课学习目标。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整体感知木兰这个家喻户晓的巾帼英雄形象,激发学习、探究兴趣,进入课文情境。小组内交流所了解的木兰形象。各个学习小组讨论、明确本课的学习目标。整体感知一、读诗。(20分钟)1、读准。(1)听课文朗读录音或教师范读,学生听读,要求注意体会朗读的语调、语速、节奏等。朗读节拍示例:归来/见/天,天子/坐/明堂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2)学生自由练习朗读,同位互相听读,全班齐读。2、读懂。(1)自读全诗,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歌内容,圈画不理解的诗句。(2)全班讨论交流,集体质疑。以下诗句做重点提示:(引导了解互文等手法)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3)指导理清故事情节第一部分(1—3段)替父从军第二部分(第4段)十年征战第三部分(5—6段)凯旋归来第四部分(第7段)结尾附文(4)指名复述故事。3、读出感情提示:从决定从军到为出征做准备,乃至踏上征途,征战沙场,最后还朝辞官与亲人团聚。在这些不同情节下的木兰,心情也是不一样的。试揣摩感情,选择诗歌中你表达得最好的一节读给同学听。朗读指导:决定从军——忧愁、苦闷、犹豫准备出征——紧张、急切踏上征程——凄婉、坚定沙场征战——悲壮、豪迈二、背诗(8分钟)指导背诵诗歌朗读、默读,整体感知。学生齐读,正字正音。学法指导1:划分节拍不能单看句式,要联系意义表达,应遵循“句不离词,词不离意”的原则。合作,探究,理解诗歌内容。学法指导2:(1)利用课文注释,借助工具书,粗读课文,了解大意;(2)分段细读,抓住叙事诗的特点,概括故事大意,明确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学法指导3:复述故事情节不必像翻译那样,要求字字落实,复述可以用自己的语言来叙述,必要时还可以增加一些细节描写。人称上可用第三人称。揣摩感情,练习朗读。学法指导4:抓住重点、理清脉络、分节背诵、合节为段、合段为篇总结反思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教师概括:这首诗以木兰代父从军为故事核心,在故事情节发展中运用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9课《木兰诗》表格教案
上一篇: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9课《木兰诗》教案    下一篇: 七年级下册《木兰诗》教学设计
相关资源
本册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