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人教版语文 > 七年级下册

16最苦与最乐课件

所属栏目: 七年级下册 次浏览
下载地址: [下载地址1]
文本内容:
梁启超妙对张之洞梁启超去见湖广总督张之洞时,张之洞想给梁启超一个下马威,刚见面就出一联让梁启超对:四水江第一,四时夏第二,老夫居江夏,谁是第一谁是第二?梁启超从容接对:三教儒在前,三才人在后,小子本儒人,何敢在前何敢在后?真正的读书人,要有胆识和气节。“何敢在前何敢在后”,体现了一种谦虚又不卑不亢的精神。16、最苦与最乐学习略读的阅读方法。跳过某些细节,在短时间内有选择地进行阅读,把握作观点。理解邓稼先的成就和襟怀,把握课文的思想内涵对内容和表达深入把握,形成自己读书后的心得与体会。学习目标: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别号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人,思想家、学者。1895年随康有为发起“公车上书",1898年参与戊成变法,是中国近代维新派代表人物。他一生著述宏富,其著作大多收入《饮冰室合集》。了解作者:痛苦与快乐,是人类永恒的话题。对此,哲人志士有不少精彩的论述,平常百姓也有许多深刻的思考。思想家梁启超,以他的远见卓识和以天下为己任的情怀,站在儒家的进取精神和佛家的超凡智慧的高度,写下此文,道出了自己对痛苦和快乐的理解。背景透视:议论文议论文是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表达作者的观点和主张的一种文体。其三要素是论点、论据、论证。论点(需要证明什么),是正确、鲜明地阐述作者观点的句子,是一篇文章的灵魂、统帅。论据(用什么来证明),是支撑论点的材料,是作者用来证明论点的理由和根据,可分为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两类。知识链接:论证(怎样来证明),是用有力的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论证的目的在于揭示出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论证的基本结构层次:提出问题(引论)→分析问题(本论)→解决问题(结论)。常用的论证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等。论证方法的作用及答题格式:1.举例论证:通过举……的例子,更加充分确凿地论证了……,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2.道理论证:通过讲……的道理,论证了……,使论证更有说服力。4.比喻论证:将……比作……,生动形象地论证了……,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3.对比论证:通过……与……的对比,更加突出地论证了……,具有很强的论证力量。包揽失意达观契约监督排解循环如释重负海阔天空悲天悯人字词积累:lǎnyìdáqìdūjiěxúnshìkuòmǐn(1)失意:不得志;不如意。(2)达观:对不如意的事情看得开。(3)契约:证明买卖、抵押、租赁等关系的文书。(4)如释重负:像放下重担子一样,形容解除精神压力后心情轻松愉快。(5)海阔天空:形容想象或说话毫无拘束,漫无边际。(6)悲天悯人:对社会的腐败和人民的疾苦感到悲愤和不平。字词积累:安分:规矩老实,守本分。达观:对不如意的事情看得开。排解:①调解(纠纷)。②排遣。如释重负:像放下重担子一样,形容解除精神压力后心情轻松愉快。海阔天空:形容大自然的广阔;形容想象或说话毫无拘束,漫无边际。文中比喻心胸开阔或心情开朗。仁人志士:仁爱而有节操的人。心安理得:自信事情做得合理,心里很坦然。任重道远:扭子很重,路程又长,比喻责任重大,需要长期艰苦奋斗。1.作者认为,人若能,虽贫不苦;若能,虽失意不苦;的人,能正确看待老、病、死,也不觉苦;真正的痛苦源自。整体感知:达观知足安分责任2.是人生最大的痛苦,是人生最大的快乐。人生当,而不能。逃避责任负责任尽责任勇于负责任问题探究,分析论证1、课文论述的问题是什么?根据课文内容归纳出中心论点。论述的问题:人生最苦和最乐的事是什么。中心论点:负责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2·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论证文章的论点的?①背负责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②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③人应该勇于背负责任,而不是逃避责任。3.为了证明论点,课文运用了多种论证方法,请指出下列语句运用的论证方法并分析其作用。(1)答应人办一件事没有办,欠了人的钱没有还,受了人的恩惠没有报答,得罪了人没有赔礼,这就连这个人的面也几乎不敢见他;纵然不见他的面,睡里梦里都像有他的影子来缠着我。为什么呢?因为觉得对不住他呀,因为自己对于他的责任还没有解除呀!举例论证,采用生活中的事例,列举出未尽责任的具体情况,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有力地证明了未尽责任的商苦。(2)一翻过来,处处尽责任,便处处快乐;时时尽责任,便时时快乐。快乐之权操之在己,孔子所以说“无入而不自得”,正是这种作用。道理论证,引用孔子的名言,增强了论述的权威性、说服力,有力地证明了尽责任是人生的快乐。(3)人生若能永远像两三岁小孩,本来没有责任,那就本来没有苦。到了长成,那责任自然压在你头上,如何能躲?对比论证,把成人之后的情况和两三岁时对比,告诉我们,人长大就会有责任压力,这个压力是没法逃避的。问题探究,赏析语句1、写出下列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并赏析其表达效果。(1)人生什么事最苦呢?贫吗?不是。失意吗?不是。

 

16最苦与最乐课件
上一篇:《最苦与最乐》课件27    下一篇: 《最苦与最乐》课件29
相关资源
本册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