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人教版语文 > 七年级下册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最苦与最乐教案22

所属栏目: 七年级下册 次浏览
下载地址: [下载地址1]
文本内容:
最苦与最乐【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的生平及其为人处世的态度。2.在掌握议论文相关知识的基础上理解文章内容,体会文章流畅而又凝练的语言。3.领会作者对人生价值的思考,学习本文在论述过程中展现中心论点的写法。4.领悟作者的智慧及苦乐观,树立对社会、国家、家庭、他人及自己的责任感。【重点难点】1.理解课文中苦乐观的深刻内涵。2.理解本文论证严密的写作特点,欣赏作者流畅、简练的语言。*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小时候,大人们告诉我们:黄连最苦。孔子说:“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这是孔子和颜回的苦乐观。同学们,你们也来说说,什么最苦,什么最乐。(学生畅所欲言)刚才,我们谈了对“最苦”和“最乐”的看法,可是还有一个人没有发言,他就是饮冰室主人——梁启超。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文章——《最苦与最乐》,听听他认为什么是“最苦”,什么是“最乐”。【作者简介】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别号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人,思想家、学者。1895年赴北京参加会试,随康有为发起“公车上书”。次年在上海主编《时务报》,发表《变法通议》等,主张“变法”“育人才”“开学校”“变科举”等。1898年参与戊戌变法,以六品衔办京师大学堂、译书局。变法失败后流亡日本,先后办《清议报》和《新民丛报》,坚持立宪保皇,介绍西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学说,在当时有较大影响。晚年任清华学校研究院导师。著作大多收入《饮冰室合集》。【新课讲授】(一)整体感知1.用精练的语言概括本文的中心论点。明确:负责任乃人生最大苦痛,尽责任为人生最大快乐。或:负责任最苦,尽责任最乐。2.作者认为人生最大的痛苦和最大的快乐分别是什么?明确:最大的痛苦是应尽的责任未尽。最大的快乐是完成了责任。3.作者是如何提出人生最苦的事是责任未了的?明确:作者通过与贫穷、失意、老、病、死进行对比,说明这些痛苦都有办法排除,而独有责任未了的苦是像几千斤重担压在肩头,无处可逃,从而说明了人生最大的痛苦是责任未了。4.责任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作者是怎样层层深入阐述的?明确:承诺事情没做到,欠钱没还,受恩没报,得罪人没赔礼,这都是没尽责任的表现。由此推之,对家庭、对社会、对国家,乃至于对自己,都是有责任的。个人是这样,家庭、社会、国家也是这样。5.作者是怎样论述苦乐与责任之间的关系的?结论是什么?明确:作者认为:人因背负未来的责任而苦,但尽大责得大快乐,尽小责得小快乐。你想从痛苦中解脱,就要尽责;想卸却责任,就将永远痛苦。快乐之权掌握在你自己手中,苦中有乐,苦乐循环,乃人间趣味。结论:要在尽责中寻找快乐。6.文中所说的“卸却”责任和“解除”责任有什么不同?明确:“卸却”责任是指未尽责任,推卸不管;“解除”责任是指尽了责任,再无负担。前者是一种逃避,结果反而是自投苦海;后者则是如释重负,得真快乐。7.在文中第5段中找出作者引用的名言,并想一想作者用这些话要说明什么。明确:名言:孟子——君子有终身之忧;曾子——任重而道远,死而后已,不亦远乎?作者用这些话要说明“人生当勇于负责”。8.为什么说仁人志士的忧国忧民、诸圣诸佛的悲天悯人是乐而不是苦呢?明确:“尽得大的责任,就得大快乐。”“日日在那里尽责任,便日日在那里得苦中真乐。”苦中真乐,是乐,不是苦。9.最后一段说明了什么内容呢?为什么这样说?找出文中的句子加以说明。明确:说明了“人生不应当逃避责任”。文中句子:“责任是要解除了才没有,并不是卸了就没有。”责任不能逃避,只有大小的分别。逃避责任,反而是“自投苦海”,痛苦永远不能解除。【文章脉络】第一部分(第1~3段):论述“背负应尽而未尽的责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第二部分(第4段):论述“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第三部分(第5~6段):论述“人应当勇于负责任,而不应当逃避责任”。【写作特点】1.论证严谨,思路清晰。文章开篇用了一串排比设问句,提出了关于人生最大痛苦的许多答案,并且一一加以否定,指出人生最苦的是背负了未来的责任;然后再进一步论述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最后得出结论,论述人生应当勇于负责任,而不应当逃避责任。综观全文,作者始终围绕着“责任”来谈,从“未尽责任”和“尽责任”这两个对立面写起,阐明人生最苦与最乐之事,这两个方面互相支持,使文章论证有力,结构十分严谨。2.运用排比,增强气势。排比增强文章气势,使文章表达流畅。文中多次用到排比。如:“答应人办一件事没有办,欠了人的钱没有还,受了人的恩惠没有报答,得罪了人没有赔礼。”不仅陈述句用排比,连设问句也用排比。如:“贫吗?不是。失意吗?不是。老吗?死吗?都不是。”本文的排比不仅用得多,而且用得灵活巧妙,不强求句式的表面整齐,而是从表达的需要出发,灵活地调整句式,使文章既有流畅的气势,又不显得呆板。3.语言凝重轻灵,流畅简洁。本文所谈论的话题是关于人生观的问题,谈论起来自然多一分审慎,多一分深思熟虑,于是就形成了本文的凝重风格。文章的轻灵表现为各种不同的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最苦与最乐教案22
上一篇: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最苦与最乐教案19    下一篇: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第16课《最苦与最乐》教案
相关资源
本册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