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人教版语文 > 七年级下册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测试卷9

所属栏目: 七年级下册 次浏览
下载地址: [下载地址1]
文本内容:
第二单元(时间:120分钟满分:120分)一、积累与运用。(20分)1.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一泻万丈(xiè)惩罚(chěng)惨白(cǎn)B.飞来横祸(héng)胸膛(táng)浆液(jiāng)C.白桦林(huá)丰饶(ráo)浩浩荡荡(hào)D.辗转反侧(zhǎn)云鬓(bìn)喷涌(yǒng)2.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我以前没好好学习,旷了课去找鸟窝,到萨尔河上去溜冰……B.我站在高山之颠,望黄河滚滚,奔向东南。C.这时我听到故乡在招呼我,故乡有一种声音在招唤着我。D.旅途上征人所经过的地方,有时是坦荡平原,有时是崎岖险路。3.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A.不闻/爷娘/唤女声B.万里/赴/戎机C.安/能辨/我是雄雌D.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4.默写填空。(1)《木兰诗》中表现木兰出征前紧张繁忙、周密有序的准备工作的几句诗是:,,,(2)《木兰诗》中表现军务紧急、行军迅速的诗句是:,。(3)《木兰诗》中表现战争旷日持久、战斗激烈悲壮的诗句是:,。5.根据语境,完成任务。班上有些同学写作文经常使用“呆萌”“666”“酱紫”“抓狂”之类的网络词语。对此,语文老师提出了“如何看待作文中使用网络词语”的问题,鼓励同学们积极思考,在课堂上进行交流。请拟写100字左右的发言稿,要求有观点,有理由,有条理。二、阅读理解。(35分)(一)猴年说猴①对于普通民众而言,有些人一生都未必见过真正的猴,但对猴似乎并不陌生。在中国,猴的身影几乎无处不在。②中国人对猴的喜爱由来已久。位于北京平谷距今六七千年前的一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中,曾出土了一件小石猴雕塑,它头部如猴形,下身似蝉状,被考证为人类早期的辟邪饰物。据史料记载,在般商后期王室中就有了养猴、戏猴的习俗。同时,猴在中国传统的十二生肖中也有一席之地,排名第九,称为“申猴”。③猴为什么会受到人们如此的喜爱呢?一是猴有“封侯”之兆。“猴”与“侯”音同,拜相封候是古代中国人的传统期盼。在民间吉祥图案上,这样的“期盼”随处可见:一只猴攀在挂有一枚封印的枫树上,表达“封候挂印”的寄托;两只猴坐在一棵松树上,或一只大猴背着一只小猴,就有了“辈辈封候”的寓意。二是猴能觉察、预防马疾,是马的守护神。猴被称为“避马瘟”即由此而来。妇需皆知的《西游记》里,孙悟空就曾经当过“弼马温”。直到今天,中国云贵高原上,当马帮长途贩运时,也常携带一只猴同行。④古往今来,中国人用多种多样的艺术方式表达对猴的喜爱。文学中有猴,影视中有猴,民间杂耍中有猴,工艺作品中也有猴,一个个鲜活生动的猴的形象满足了人们对猴的喜爱心理。吴承恩笔下的美猴王孙悟空,成了正义美好的化身。《西游记》被拍成电视剧后,成了重播率最高的影视作品。民间盛行的猴戏,作为汉族古老的表演艺术之一,其中的猴翻筋斗、猴担水、猴走索、猴爬竿、猴开箱戴面具等节目,深得男女老少的喜爱。在各类工艺品中,艺人们利用猴的天然属性,结合人们对猴的认识,创造了许许多多极具个性的猴的形象:西北的“护娃猴”、南阳的“猴加官”、北京的“毛猴”…⑤由此可见,在民众的意识里,猴从来就不是一只普通的动物,而是一只文化灵猴。猴的形象已经根植于中国文化特别是中国的民间文化之中了。(选文有删改)6.围绕“中国人对猴的喜爱”,文章介绍了哪三个方面的内容?(3分)7.举例子是文章主要的说明方法,第④段画线处的四个例子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8.文章题目是“猴年说猴”,却没有介绍有关猴的种类、猴的生活习性等内容,如果要在本文增加这部分内容,是否恰当?请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6分)(二)守桥葛俊康①学校坐落在山脚下的大坝上。从学校大门出来走百多米就有一条小河。小河上的一座石桥年久失修,局部已经开始了垮塌。老葛每天都要到石桥上走走,看看,修一修,补一补。老葛以前是学校的老师,退休后和老伴一起把家搬到了石桥的旁边。②由于前几天连续的暴雨,山洪暴发,河水开始猛涨。这天早晨,天刚亮,老葛一来到桥头就被惊呆了。只见那汹涌的洪水,怒吼着从山上冲下来,挟带着大量的泥沙、石块、树枝,咆哮如雷地奔腾着,冲到桥洞口,顺着桥洞,吼一声,冲出去,往下游狂奔。老葛站在桥头,感到石桥仿佛在颤抖,在呻吟。老葛的心,也紧跟着动了一下。这时,一棵大桃树,如一只下山的猛虎,从上游冲了下来。冲到桥洞口,横在那里,不走了。洪水轰轰隆隆地响着。大树拦在那里,不一会儿上面就挂满了各种漂浮物。老葛看着大树,心里轰的一声大响,大叫一声:“坏了。”说完,就往石桥下冲。妻子听到喊声,也从屋里冲了出来。③老葛冲到桥洞口,用手不停地拉扯着大桃树。大桃树卡在那里,死死的,动都不动。洪水咆哮着,不停地狂涌着往桥上扑。妻子忙上前帮着老葛。两人拉扯了一会儿,大桃树还是死死地卡着。树上的漂浮物越聚越多,越堆越厚。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测试卷9
上一篇: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测试卷12    下一篇: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测试卷七
相关资源
本册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