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人教版历史 > 七年级上册

七年级上册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课件PPT

所属栏目: 七年级上册 次浏览
下载地址: [下载地址1]
文本内容:
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强大后的前秦疆域,东濒大海,南抵汉水,西至龟兹,北达沙漠,与南方的东晋形成对峙的局面。四世纪后期,氐族苻氏建立的前秦逐渐强盛起来,并统一了北方的黄河流域。氐族贵族深受汉族文明影响,皇帝苻坚汉文化修养很高,任用王猛为相,锐意改革,前秦逐渐强大起来。淝水之战自主归纳前秦─东晋87万VS8万东晋大败前秦383年以少胜多北方再度陷入混乱巨鹿之战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前秦方面)1、民族矛盾严重,军心涣散。2、前秦苻坚骄傲轻敌,战术不当。(东晋方面)1、坚决抵抗,战斗力强、士气高昂。2、战术正确,指挥得当。学有所获:从前秦的战败,东晋的胜利,你有什么收获呢?1)战争的胜负更多取决于民心的向背、战术运用等等2)学习上要谦虚好学、讲究学习方法等等苻坚拥有八十多万兵力,却不能统一全国,这究竟是为什么?图一图二4世纪后期,鲜卑族拓跋部建立北魏,439年,北魏统一北方,结束了十六国以来分裂割据的局面。北魏孝文帝改革——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北方大势北方呈现出民族融合的趋势民族融合是指各民族在长期杂居相处中,彼此学习、互相影响、民族差异逐步模糊,民族界限日益缩小的过程。它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种进步的历史现象。是魏晋南北朝历史的突出特点之一。北魏孝文帝改革都洛阳加强了与汉族的交往促进了洛阳的繁荣减少了民族隔阂促进了鲜卑人对汉族文化的认同增强了北魏的实力都洛迁阳494年,孝文帝迁都洛阳,把百余万包括鲜卑族在内的北方各族人民迁到中原。都城平城,地处偏远,气候干旱,气温偏低,不利于对广大中原地区的统治和吸收汉文化制度。洛阳卧居中原,山川纵横、气候宜人、交通便利。迁都洛阳,一方面加强了同汉族地主之间的联系,有利于更好地吸收汉族文化,另一方面加强了对整个黄河流域的控制。魏主曰:“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此间(指平城)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魏书》孝文帝为什么要将都城由平城迁至洛阳?巧借南征成功迁都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今欲断北语,一从正音”,30岁以上的鲜卑官员要逐步改说汉语,30岁以下的要立即改说汉语,故意说鲜卑语的,要罢官降爵。——《资治通鉴》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论从史出孝文帝选择中原大姓(汉族贵族)女子作后宫,并分别为五个皇弟聘中原大姓女子为王妃,很多鲜卑公主也嫁给汉族高门。鼓励鲜卑贵族和汉族贵族联姻联汉姻把汉族地主和鲜卑贵族的利益联系在一起,壮大了北魏的统治力量。血统的交融,加速了鲜卑族的汉化。想一想:这种姻亲关系对北魏的统治有什么好处呢?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官员及家属必须穿戴汉族服饰穿汉服自孝文帝之后,北魏皇帝死后的谥号多用“孝”字,如“孝武帝”“孝明帝”等,这是为什么?学习汉族的礼法,尊崇孔子,以孝治国,提倡尊老养老的风气。注:谥号(或者庙号),往往是后人对先帝的一个总结评述,谥什么字就代表了帝王当政时期的表现。论从史出民族交融的表现互相学习农业生产经验和畜牧业经验生产方式生活习俗汉族接受北方民族的食物、服装、用具等;北方民族汉化蒸馍与烙饼原是少数民族的食物,魏晋时在中原却很风行汉族妇女制作蒸馍与烙饼砖画北方少数民族墓室壁画《采桑图》在生产方式上,少数民族学习汉族的先进生产经验,成为农业居民十六国北朝政权的统治者,与汉族士人合作,沿袭中原地区原有的统治方式,实行君主专制制度。北方地区的民族融合政治制度的交融北朝乐府《木兰诗》《敕勒歌》鲜卑语译成汉语敦煌飞天乐舞壁画汉人演奏少数民族乐器图文学歌舞胡旋舞思想文化的交融北方地区的民族融合生活习俗的交融生活习俗上汉族和少数民族之间相互学习和交融北方地区的民族融合民族交融的影响②为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①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结合所学,概括我国从秦汉到南北朝时期民族关系的变化。从民族对抗到民族融合。

 

七年级上册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课件PPT
上一篇:七上历史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课件    下一篇: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课件27
相关资源
本册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