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人教版历史 > 八年级上册

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6课戊戌变法教学设计

所属栏目: 八年级上册 次浏览
下载地址: [下载地址1]
文本内容:
第6课戊(wu)戌(xu)变法【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通过了解、掌握戊戌变法的背景、发生原因、内容、意义、失败的原因及历史教训,提高综合分析能力。2、过程与方法:学生预习,初步了解本课基本知识内容;学生自主学习,完成基础知识性问题,教师辅导;师生探究戊戌变法发生原因、失败原因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戊戌变法是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是爱国的、进步的。(2)学习维新人士变法图强的斗争意识和义无反顾的英勇气概。(3)维新变法人士的进步立场,激发了学生热爱祖国,振兴中华的高尚情操和历史责任感。【教学重点】“公车上书"”、戊戌变法的内容。【教学难点】 戊戌变法的意义。【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复习导入讲授新课:一、揭开变法维新运动的序幕——公车上书师:1895年,清政府在甲午战争中失败。李鸿章代表清政府到日本签订《马关条约》,遭到全国人民的强烈反对。康有为联合在北京会试的举人1300多人联名上书光绪帝,痛陈割地弃民的严重后果,力主拒绝和议,明定对策,提出四项解决办法:下诏鼓舞天下之士气;迁都定天下之本;练兵强天下之势;变法成天下之治。这次上书冲破了清政府“士人干政”的禁令,提出了维新改良的政治纲领。这就是公车上书。公车上书:汉代以公家车马送应举的人上京,后以“公车”为举人入京应试的代称。这次上书虽被都察院拒绝,但上书内容广为流传。这是维新改良思潮发展为政治运动的起点。师:公车上书这件事反映了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什么样的精神?师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师展示材料:自上书不达之后,日以开会之义号之于同志。陈次亮谓办事有先后,当以报先通其耳目而后可举会。报开两月,舆论渐明,初则骇之,继亦渐知新法之益。吾复挟书游说,日出与士大夫讲辩,并告以开会之故,明者日众,乃频集通才游宴以鼓励之。——清华大学历史系编:《戊戌变法文献资料系日》公车上书后,维新派见上书没有效果,于是想以集会的方式进行活动,而集会之前先办报刊,即《万国公报》。此报后改为《中外纪闻》,不久被迫停刊。它的出版发行,为后来的办报高潮拉开了序幕。材料:中国风气,向来散漫,士夫戒于明世社会之禁,不敢相聚讲求,故转移极难。思开风气,开知识,非合大群不可,且必合大群而后力厚也。合群非开会不可,在外省开会,则一地方官足以制之,非合士夫开之于京师不可,既得登高呼远之势,可令四方响应,而举之于辇毂众著之地,尤可自白嫌疑。——康有为:《我史》过度:通过办报纸等活动,当时中国人的思想受到了一定的影响,于是康有为、梁启超开始组织学会,通过讲学的方式进一步增长当时国人的见闻和智慧。二、维新变法的发展思考:维新派的准备活动有哪些?著书立说,寻找变法依据、办报立会,宣传变法思想论战权贵,减少变法阻力、/持续上书,争取皇帝支持“若不及时图治,数年之后,四邻交逼,不能立国。……即无强敌之逼,揭竿斩木,也可忧危。”──康有为《上清帝第五书》师设问:光绪为什么支持变法?师生:1.巩固封建统治,希望有所作为,不当亡国之君;2.通过变法从慈禧太后手中夺回最高统治权;3.也有爱国、保国、抵制外强的思想。过度:1898年6月11日光绪皇帝颁布《明定国是》决定变法三、维新变法运动的高潮:百日维新其内容:政治方面:改革政府机构,裁撤冗官,任用维新人士。——打击封建官僚制度,提高政府办事效率,有利于维新人士参与政治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也符合世界历史发展的潮流经济方面: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发展农工商业。——有利于资产阶级思想、西方先进科技文化传播 文化方面:开办新式学堂(京师大学堂),废除八股,培养人才,翻译西方书籍,传播新思想;创办报刊,开放言论。——有利于西方思想的传播军事方面:裁减绿营,训练新式军队。——有利于提高了军队战斗力和军事素质四、戊戌变法(百日维新)的意义:1、性质:一场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2、实质:资产阶级与封建势力的斗争。3、意义:①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西方科学技术的传播。②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知识分子参与政权③戊戌变法在社会上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为资产阶级思想的传播奠定了基础。五、维新变法的失败:戊戌政变:9月21日,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将光绪幽禁于瀛台,重新把握政权,直到光绪帝死。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1、封建顽固势力强大2、资产阶级维新派力量小,缺乏斗争的勇气;依靠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3、脱离了广大人民群众,没有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教训: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行不通。【板书设计】

 

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6课戊戌变法教学设计
上一篇: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戊戌变法》教学设计16    下一篇: 人教版八年级上历史第6课戊戌变法导学案(无答案)
相关资源
本册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