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人教版语文 > 八年级下册

时间的脚印(第2课时)课件

所属栏目: 八年级下册 次浏览
下载地址: [下载地址1]
文本内容:
时间的脚印作者:陶世0第二名 师 课 件0目 录1研 读 课 文2品 读 课 文布 置 作 业334总 结 归 纳01.说明文以向人们传授知识为主,所以,说明文的语言必须准确、严密。请同学们找出几个例子加以说明。  “根据计算,大约3000到10000年的时间,可以形成一米厚的岩石。”  如果去掉“大约”,就表示形成一米厚的岩石就需要3000到10000年的时间。事实上,人类读懂岩石的年龄,不论法有多精确,也不论有多科学,都是推测出来的。所以,“大约”一词,恰恰体现了作者严谨的科学态度,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02.一篇有艺术性的说明文,除了注重语言的准确性与严密性,还会注重语言的艺术性,本文语言十分具有艺术特色,请结合课文实例进行分析。文章在叙述中大量运用拟人化的写法,语言生动有趣。(1)将“炎热的阳光”“严寒的霜”以及风雨等对岩石的破坏说成是“攻击”,仿佛是有意识的行为。这样就强化了它们与岩石的敌对性。形象地说明了岩石“无时无刻不经受着磨难”。0(2)三个并列短语构成排比句,生动地描绘了“狂风”“洪水”“冰河”等几种自然力的气势。“冲来了”“爬来了”也是一种拟人化的表述,增强了“洪水”“冰河”的动感和目的性,表现了它们势不可挡的威力。(3)说“越是笨重的石块越跑不远”“轻小的沙砾”去“旅行”,也是以拟人化的手法,写岩石被分解后的不同命运。这样写,增强了事物的主动性(沙砾)或被动性(石块),生动有趣。0(4)用“躺”字形容岩层的生成状态,化动为静。准确而又形象地说明了岩石新生的过程。小结:本文语言生动形象,把时间拟人化,既给人以知识,又给人一种亲切感。说明文语言既可以是通俗平实的,也可以是生动形象的,这要根据说明内容和读者对象来定。0(一)深入探索,合作交流。  点明岩石的生灭过程,也是为了说明物质时刻都在运动着这一普遍规律。作者并不是以静止的观点去看待岩石的变化,而是将岩石的变化纳入辩证唯物主义的宏观视野中,这是一种辩证的科学主义精神。1.课文的第一部分告诉我们,岩石是大自然记录时间的重要式之一。但是一开始并未说岩石是怎么记录时间的,而是描述岩石有生灭过程,这是为什么?0(二)提出质疑,思考分析。被破坏——被搬运、被堆积——重新生成岩石。2.岩石这样顽强的东西竟然也被破坏,请同学们说说,导致岩石被破坏的因素有哪些?从被破坏到生成新的岩石,经历了怎样的变化?破坏因素:阳光烘烤,霜冷冻,空气与水中的酸类腐蚀,风的吹拂,水流的冲刷,冰河的移动,生物破坏,人为破坏。形成过程:岩石→小石子→沙砾、泥土→沉积→重压→胶结→新岩石1.岩石的运动规

 

时间的脚印(第2课时)课件
上一篇:时间的脚印(第1课时)课件    下一篇: 时间的脚印2课件
相关资源
本册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