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美术论文

美术教学中社会美的渗透

所属栏目: 美术论文  更新时间:2015-01-10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无锡市长安中学   顾群锋

 【摘要】当今的教育是对学生全面的教育,作为传达美的美术教育也应对学生进行美的全面教育,即包括自然美、艺术美和社会美的教育。日益发展的社会实践生活告知我们不能忽视学生作为社会的人的存在,人创造了社会,各种社会关系也影响着人。因此,对学生进行社会美的教育,在美术课堂教学中有效地渗透社会美是必要的。本文主要从对学生的解读,通过分析、思考和教学实践阐述在美术教学中渗透社会美的必要性和有效性。【关键词】社会美 解读 渗透 必要性 有效性 说到美,一口气可以说出很多:审美、自然美、艺术美、造型美、色彩美、语言美……,而在我们的美术课堂教学中谈得最多的无外乎自然美、艺术美,却很少谈及社会美,而社会美实际上与学生的社会生活实践是分不开的,所以我觉得很有必要把社会美渗透到美术教学中去。一、      区别与联系要在美术教学中渗透社会美,我们必须弄清楚什么是社会美,它与自然美、艺术美的区别与联系?1、            社会美的理解社会美是指社会领域中的美,主要是指各类劳动实践活动中呈现的美,人与人之间的各种关系的美。它是我们对于社会生活、人类生存内在规律及其价值意义深刻而透彻的领悟把握。2、            社会美与自然美虽然社会美和自然美同为现实美,但自然美往往以自然物鲜艳的色彩、悦耳的音响、生气盎然的姿态的感性形式直接唤起人的美感,如色彩斑斓的蝴蝶虽然是害虫却让人喜欢,火山喷发时的雄姿站在安全地带观赏仍不失其美,审美实践证明:大自然的形式因素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社会美是社会事物被感知为美,具有显著的社会属性,它是以内容取胜,而自然美只是流于形式。3、            社会美与艺术美艺术美高于现实美的,它是现实美的升华。艺术美体现和反映现实美,同时也好似对现实美的一种超越。艺术美不能脱离生活而独自存在,艺术是来源于社会生活的,所以说艺术美也不可能脱离社会生活。但艺术美只是存在与一切艺术作品中的美,是艺术家对于现实生活中的美的自觉的、能动的反映,是艺术家主观情感与客观现实生活的统一。因此,艺术美也只是对于自然美和社会美的主观反映,而社会美的创造者是全社会的人,具有普遍性。二、对象的解读学校美术教学的对象是学生,对于学生而言,试问有几个能成为艺术家,他们能做到欣赏自然美、了解艺术美就已经很不错了。而对于社会美就不同了,人是社会的人,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生活在社会的大家庭里面。作为学生,虽然他们的认识和实践能力还不高,实践活动的范围也有限,只是在学校和家庭周边,但人是社会美的创造者,有人就有社会美,我们决不能忽视对学生社会美的传达教育。在学生群体中,最不容忽视的是正处在青春发育期的中学生,他们的思想意识还很浅薄,处于懵懂状态,而在他们的身边或周围就存在着很多现象和关系需要他们去辨别。如果我们不对学生进行有效的社会美的教育,很可能有部分学生出现思想和行为上的偏向或偏激,以至于后悔莫及或后果不堪设想。例如,在网络盛行的今天,人们可以利用网络的便捷,获取很多有价值的信息,网络是个好东西,但终究是有人欢喜有人忧啊!很多学生迷恋网络,甚至深陷网络不能自拔,更有学生在网络上被人利诱,最终伤害的还是自己,特别是纯洁的心灵的创伤才是真的伤。因此,作为美的传播的美术课堂教学更应该渗透社会美,不仅要让学生欣赏和认识客观存在的社会美,更有责任培养学生以他们的行为直接来创造丰富的社会美,使美术教育更完善,这也是美育“以美启真、以美入善、以美化情”方面的内容。三、    渗透的必要性人的社会实践活动是社会美的源泉,然而,在生活实践中并不是什么都是美的,往往美与丑、善与恶、真与假是共存的,其中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也有见死不救的丑行存在。法国大作家雨果,在他的《克伦威尔序》中指出:“万物中的一切并非都是合乎人情的美,丑就在美的旁边,畸形靠近着美,丑怪藏在崇高的背后,美与恶并存,光明与黑暗相共。”学生生活实践的范围虽然狭窄,涉足的领域也不广,但由于他们阅历疏浅,遇到某些社会现象和事件不会分析,甚至不分善恶美丑,从而带来某种片面性。如一位心地善良、刻苦钻研的男青年会因为性格内向、身材矮小或其貌不扬而难以找到对象;而一个身材苗条、脸蛋漂亮的女郎即使灵魂卑劣、头脑愚蠢也会骗取天真汉的“一见钟情”等现象。特别是近年来,大量外地人口的流入,他们带来的有知识、财富和大量劳动力,但同时也带来了很多不良影响,如落后的生活习惯、大街上随地设摊、租房是群居的、外地帮派林立,等等。各种脏、乱、丑的言行他们不以为是,孩子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孩子的不良行为习惯带到了学校,继而外地生的教育成了学校的大问题。教师的责任重大啊,对学生进行有效的社会美的教育应该渗透到教学的各个领域,美术课堂教学是传播美的教学,责无旁贷。四、    渗透的有效性1、人的美的根本社会美是与真善美密切相连的,它是区分假恶丑的前提。曹雪芹《红楼梦》里的王熙凤,容貌长得“恍若神妃仙子”,为人却“明是一盆火,暗是一把刀”。雨果《巴黎圣母院》中的卡西莫多,虽然长得奇丑无比,却非常善良、正义和勇敢。古今中外,像这样的例子很多,都说明了同一个观点:心灵美是人的美的根本。我国古代的思想家荀况说过:“形相虽恶而心术善,无害为君子也;形相虽善而心术恶,无害为小人也。”奥斯特洛夫斯基也说过:“人的美并不在于外貌、衣服和发式,而在于他本身,在于他的心,要是人没有内心的美,我们常常会厌恶他的外表”。由此可见,人是社会美的创造者,我们在对学生进行有效的社会美的教育的出发点是人的美,要让学生明白人的美的根本是心灵美,心灵美才是真的美。也正如陶行知所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2、社会美的实施首先,在美术教学中,我们会把自然景物和生活物品呈现的自然美,作为对学生自然美的教育,而更多的是把作品的表现出来的艺术美,作为对学生艺术美的教育,却很少渗透到社会美的领域。其实,很多美景都是人类运用智慧、历尽千心万苦改造自然的结果,而每件艺术作品也都包含了艺术家艰苦创作的心血,这种精神也是美的。相反,乱砍滥伐、乱排污水,肆意破坏自然,不顾他人艰苦劳动的成果,偷盗、侵权等行为是丑恶的。这些也是必须让学生了解的。

   

其次,是把社会美渗透到对学生艺术美的教学中。艺术作品是艺术家对于社会美的主观能动的反映,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学生挖掘作品中的社会美。例如,在看到苦难或灾难的画面,一方面,指导学生欣赏作品表现的艺术美,探究作者的情感,并结合画面死难受苦者的形象,启发学生用心灵去感受,激发其同情心;另一方面,结合社会生活实践,让学生了解在生活中对父母他人不关心、不同情的大有人在,并探究一下这些行为的形成难道不感到这跟我们从小不教育孩子关心、同情人有关吗?要知道,人与人的同情精神也是社会美的重要方面。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正确处理亲人、朋友和同志这一小范围的纯属个人与个人之间的关系,是每个孩子必上的人道主义精神的第一课,让孩子从童年起就对别人多尽一些义务,是十分重要的。”因此,美术教学可以结合艺术作品逐步引导学生从同情画中人延伸至对周边人乃至整个社会的关心与同情。第三,抓住课堂契机,渗透社会美的更深层次:人与人之间的理解。在社会生活中,人与人在交往中寻求互相理解是一种强烈的渴望,也是社会美更深层次的要求。那么,在美术课堂教学中,我们就应该抓住课堂契机,对学生进行有效的社会美教育。例如,我每节课伊始总要表扬上次作业优秀的学生,大家都会为他们鼓掌,但总有学生会发出“嘘”或“切”的一长声,这部分学生一般都是绘画不怎么好的,我理解,是因为他们没有体验过成功,也不懂得理解他人被“嘘”的感受,而我的教学口号是“让越来越多的学生体验到成功”,因此,我没有加以指责和批评,只是转头看了他一眼,便鼓励大家加把劲,下次也得优。终于,机会来了,就是那个上次“嘘”的最响的学生,我看他这次作业还不错,就当堂课表扬了他,但其他学生并没多大反映,在我鼓动下,周围的掌声也为他响起了,他惊呆了,他也明白了。嘘声没了,呼声一片“理解万岁”。我想,给别人掌声,自己周围也会掌声四起,人人需要理解别人,人人也需要被他人的理解。总之,在美术教学中渗透社会美是必要的,也是有效地教育学生认识社会、明辨是非、处理各种社会关系,指引学生创造社会美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美学基本原理》.刘叔成 夏之放 楼昔勇等.1984.8 第1版,上海人民出版社《青年与美学》.高友德.1986.8 第1版,中国青年出版社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运用鲜活理念,创建灵动课堂    下一篇:我画画,我快乐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