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人教版历史 > 七年级上册

七上第16课《三国鼎立》教案

所属栏目: 七年级上册 次浏览
下载地址: [下载地址1]
文本内容:
部编版:七上第16课《三国鼎立》第16课《三国鼎立》【课标要求】知道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学习目标】1.掌握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及其历史作用。2.分析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中操胜负的原因。3.掌握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具体过程。【解读】一、官渡之战 官渡之战概况官渡之战,当时袁绍拥兵10万,战马万匹,兵力上占有绝对优势。两军在官渡相持时,袁绍的谋士攸投降操,告诉操袁军的粮草辎重藏在乌巢。操率领精兵偷袭乌巢,烧掉袁军粮草,进而大破袁军。最后袁绍只带领800残兵逃走。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以少胜多战役。官渡之战操以少胜多的原因?操:①政治上:挟天子以令诸。将汉献帝接到,借皇帝的名义号令天下。②经济上:开荒屯。组织军队和流亡的民众从事农业生产。③军事上:军事才能出众。典韦、褚等皆是东汉末年的猛将。④重用人才。官渡之战晔、荀攸、攸皆是有名的谋士。袁绍:袁绍内部不和,又骄傲轻敌,愎自用,不能采纳部属的正确建议,迟疑不决,一再丧失机。小视频可以解读。二、赤壁之战 赤壁之战概况赤壁之战双实际交战兵力,联军最多五万人,操有十万到二十万人,是一场实力悬殊的战争。联军最后以火攻大破军,操北回,、各自夺去荆州的一部分。它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在长江流域进行的大规模江河作战,标着中国军事政治中心不再限河流域。赤壁之战联军以少胜多的原因?操:①客观:官兵来自北,不习水战,水土不服②主观:因实力强大而骄傲自满;松懈、轻敌;战术失误。联军①组成联军,战略得当;②采用火攻,战术得当;③利用气候、地理优势。三、三国鼎立1、直接原因:赤壁之战2、根本原因:、蜀、三国经济、军事实力势均力敌,缺乏统一全国的经济。3、三国鼎立示意图 三国鼎立示意图220年,操的儿子丕废掉汉献帝,在洛阳称帝,国号;221年,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汉;222年,权称,国号。三国鼎立局面形成。4、三国经济的发展:重视农业,大力兴修水利。蜀:发展经济,改善民族关系;:造船业发达,发展了海外贸易;230年权派卫温到达夷州,加强了台湾与内地的联系。这是大陆与台湾联系的最早记录,说明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拓展延伸】1、评价历史人物的法?首先,一分为二,从其功、过两面去评价。要看他一生的主流是否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历史的发展。功过界定:是否有利促进国家统一、维护民族团结;是否有利社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是否有利文化的繁荣发展。?其次,论从史出。2、评价操操能谋善断,“挟天子以令诸”,他戎马一生,兼并群雄

 

七上第16课《三国鼎立》教案
上一篇: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课件PPT    下一篇: 三国鼎立公开课教案
相关资源
本册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