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人教版语文 > 七年级下册

第16课爱莲说教学设计部编版4

所属栏目: 七年级下册 次浏览
下载地址: [下载地址1]
文本内容:
《爱莲说》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短文的思想内容,充分领略作者的情怀。2、把握短文托物言的写法。3、学习《爱莲说》,认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教学重难点:1、把握短文托物言的写法。2、学习《爱莲说》,认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教学设想:教学法:1、学生自学,小组讨论解决文中的字词、句。2、教师作好点拨、引导、纠正,鼓励学生大胆发言、质疑。安排:一教学过程:一、导入莲是友谊的象征和使者,中国古代民间就有春天折柳赠远,秋天采莲怀人的传统。殊不知莲还有高洁的象征呢,这恐怕得归功北宋理学家敦颐吧,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敦颐的《爱莲说》。二、解题。  “莲”即荷花,“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可以说明事物,也可以发表议论或记叙事物,与现代的杂文相似。三、简介作者。敦颐(1017~1073),宋代著名哲学家,字茂叔,道州营道(今道县)人。他职南郡(今星子县)时,曾率属下在府署东侧开辟—四十余丈宽的莲池(后被称为“爱莲池”),池中建“赏莲亭”,南北曲桥连岸。夏秋之交,莲花盛开,清香扑鼻。作者触景生情,写下《爱莲说》,借花述。四、整体感知1、教师范读课文(配乐朗读),提示学生读准下列字音。甚蕃(fān)     淤(yū)泥  濯(zhuó)  清涟(lián) 不蔓(màn)不枝   亵(xiè)   噫(yì)   鲜(xiǎn)有闻2、结合注释,讲解课文。3、整体感知学习第一小节(1)作者本来是写莲,起笔却写了些什么?“水陆草本之花”——一切“花”、注意“草木”指草木科、木本科。“蕃”:多。“晋陶渊明独爱菊”“自——牡丹”句。自:从。世人:当世的人,指社会上的多数人。甚:很。这样,就更突出我的爱好,突出了莲花的与众不同。(2)莲花到底有什么不同之处呢?不妖不,清正廉洁,白的象珠,红的象红宝石,出生在一片污浊的泥塘中。(3)作者是从哪些面来突出莲花的可爱呢?请同学们用书中的话回答。出淤泥而不染(沾染)“从淤泥里出来却不被沾染”  濯(洗涤)清涟而不妖“在碧波荡漾的河水里洗涤过却不显得妖媚”  不因污浊或优裕的条件而丝毫改变自己的本质。(4)通过对其生长环境的描写表现了莲具有怎样的品质?坚贞、质朴“中通外直,不蔓不枝”。荷梗中间是贯通的,而外部挺直不弯曲,它不生藤蔓,也不生旁权。蔓,枝,动词。这句话表现了莲的什么品质?正直“香远益清”香气传得远,而且在远处更加觉得花香的纯净和清谈。“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高高地洁净地直立在水中,只可从远处观赏,却不能让人轻慢地玩弄啊。植:树立。亭亭:高高耸立的样子。这里

 

第16课爱莲说教学设计部编版4
上一篇:第16课爱莲说教学设计18    下一篇: 第16课爱莲说教案53
相关资源
本册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