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人教版物理 > 八年级上册

第2章《声现象》习题汇编

所属栏目: 八年级上册 次浏览
下载地址: [下载地址1]
文本内容:
一、选择题1.“乘坐地铁时,请勿高声喧哗”。这里的“高”是指声音的()A.响度B.音调C.音色D.速度2.如图所示,在扬声器的纸盆上撒些纸屑,当扬声器播放音乐时,原来静止在纸盆上的纸屑会跳动起来,而且声音越大,纸屑跳动得越剧烈。根据纸屑跳动的剧烈程度可以说明()A.声速与频率的关系B.发声的物体在振动C.声音的响度与振幅的关系D.乐音与噪声的区别3.我们常常将乐器分为管乐器、弦乐器和敲击乐器,我们可以用耳朵分辨出这三类乐器,这主要是因为这三类乐器发出的声音()A.音调不同B.音色不同C.响度不同D.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不同4.如图所示为我国古代乐器编钟。用相同的力敲击不同的编钟主要可以改变声音的()A.响度B.音调C.音色D.声速5.如图是央视“是真的吗”某期节目画面:在塑料桶底钻一个圆孔,用厚塑料膜蒙住桶口,圆孔正对几米远处叠放的纸杯,拍打塑料膜,在听到拍打声的同时,会看到纸杯纷纷落下。关于此情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现场观众听到的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B.纸杯被击落说明声音可以传递信息C.用较大的力拍打塑料膜可以改变声音的音调D.节目所发出的拍打声一定不是噪音6.2020年央视元宵晚会上,主持人白岩松创作了一首诗歌《你的样子》,讲述平凡人物在抗击疫情时无怨无悔的付出,感动了无数人。下列有关声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是()A.从电视中传来主持人朗读的声音不是由振动产生的B.人们能够分辨出每位主持人朗读的声音,是因为他们发声的音色不同C.调节电视机的音量,是为了改变声音的音调D.利用电视看晚会,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108m/s7.如图所示,苗族“鼓舞”是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该舞是围绕“苗鼓”展开的。从物理学的知识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鼓手敲击鼓的频率越大,鼓声响度越大B.有经验的人听下鼓声,就能区别是“苗鼓”还是其它地区鼓,是因鼓的音色不同C.敲鼓的力量越大,鼓声的音调越高D.距着鼓越远,听到的鼓声频率越低8.下列关于声现象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利用超声波可除去人体内的结石,说明声波可以传递信息B.用力吹一根塑料吸管,并将吸管不断剪短,目的是为了探究声音的音调与频率的关系C.在一根长铁管的一端敲击一下,在另一端能听到前后两次敲击声,这是回声现象D.为减少噪声污染,很多市区禁止机动车鸣喇叭,从声学上讲,这是从人耳处减弱噪声9.失传已久的“五弦琵琶”被我国著名弦乐演奏家方锦龙复原。如图所示,是他演奏“五弦琵琶”时的情景,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五弦琵琶”发声不需要琴弦振动B.“五弦琵琶”声与钢琴声的区别主要是音调不同C.“五弦琵琶”声振动有规则,不可能是噪声D.现场观众听到的“五弦琵琶”声是由空气传播到人耳的10.如图所示,将一个正在发声的音叉轻触系在细绳上乒乓球,听音叉发声的同时观察乒乓球被弹开的幅度。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我们看到乒乓球被弹开,说明发声的音叉在振动B.我们听到音叉发出的声音是通过空气传来的C.这个实验还可以探究音调与频率的关系D.乒乓球的作用是为了把音叉的微小振动放大,便于观察11.我国的古典诗词,不仅隽永典雅,而且寓意深远,有些还包含了一定的物理知识,下列有关理解错误的是()A.“空谷传响,哀转久绝”说明声音可以发生反射B.“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钟声是根据音色来辨别的C.“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笛声是由笛子的振动产生的D.“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中“急雨”与“私语”主要指声音的音调不同12.以下四幅图都跟声音的知识有关,其中你认为解释正确的是()A.图甲:吹奏笛子时,演奏者用手指按住不同气孔,是为了改变声音的音调B.图乙:使用麦克风时,声信号转换成电信号,这说明电流可以产生磁场C.图丙:鼓面上泡沫小球弹起的高度形象地反映了鼓面振动的频率,这里用了放D.图丁:由表格的数据知:高音C比中央C的音调要高,所以高音C是噪音二、填空题13.如图所示,将一支点燃的蜡烛放在扬声器的前方,当扬声器发出较强的音乐声时,可以看到烛焰随着音乐的节奏晃动,扬声器的纸盆由于________发出声音,声音通过空气传到烛焰处,烛焰的晃动说明声音可以传递________。14.张老师在手机上安装了一个分贝测试软件,它是用来衡量声音________的软件,声音的这个特性跟发声体的________和到发声体的距离有关。15.如图

 

第2章《声现象》习题汇编
上一篇: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二章声现象测试题    下一篇: 第2章声现象单元复习同步练习
相关资源
本册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