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人教版物理 > 八年级上册

第二章《声现象》单元复习学案

所属栏目: 八年级上册 次浏览
下载地址: [下载地址1]
文本内容:
一、【复习目标】1.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2.知道回声现象和回声测距离。3.了解乐音的特性及与生活现象的联系。4.了解音调的高低是由物体振动频率决定的,响度的大小跟物体振动的振幅和离发声体的远近有关。5.了解现代技术中与声有关的应用。6.能从物理学的角度和环境保护的角度来认识噪声,知道防治噪声的途径。7.通过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体会物理就在身边。【复习重点和难点】重点:①声音产生和传播;②乐音的三个特性。难点:①回声测距离;②决定音调、响度的因素。【前置准备】知识网络/二、【复习过程】【知识点一】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知识点聚焦:1.声音是由物体的所产生的,停止,发声随之停止。2.声音靠(一切固体、液体、气体)传播,不能传声;声音在介质中以的方式传播.。3.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不同,正常情况下,中传声的速度快于液体,而中传声的速度快于气体,声音在15℃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m/s。4.声音从声源发出,遇到山崖、墙壁等障碍物回来使其又传入人耳的声音,利用回声可以测定。实验1:往鼓面上撒一些泡沫屑,敲鼓时见到泡沫屑不停地跳动;用手按住鼓面,泡沫屑停止跳动,鼓声消失。说明。实验2:如图所示,用悬挂着的乒乓球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乒乓球会被多次弹开。这个实验是用来探究()/A.声音能否在真空中传播B.声音产生的原因C.音调是否与频率有关D.声音传播是否需要时间研究方法:把鼓面的振动、音叉的振动转换成泡沫屑或乒乓球的跳动来体现。这种研究方法叫“转换法”。实验3:如图所示,将手机置于封闭的玻璃罩内.把罩内的空气用抽气机抽走一部分,再拨打该手机号码,发现手机屏幕上显示有来电,但却听不清来电提示音,这说明_______________。研究方法:在实验中玻璃罩内不可能抽成真空,只能抽走的空气越多,声音越小,通过推理可以得出:真空不能传声。这种研究方法叫“推理法”。探究结论: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真空不能传声。思考并研讨:(1)振动停止,声音消失了吗?(2)只要物体振动我们就能听到声音吗?思考并研讨:利用回声测距离时,计算时需要注意什么问题?【知识点二】声音的特性知识点聚焦:1.音调是指声音的,频率越大,音调越;人耳能够听到声音的频率范围:Hz到Hz;频率低于20Hz的称为;频率高于20000Hz的称为。2.响度是指声音的,影响因素:①与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②与离发声体的有关:离发声体越远,听到的声音越。3.音色是由声音的和决定;靠音色来声音。实验探究:利用尺子、发音齿轮等发声体验发声的音调、响度分别与什么因素有关。实验1:如图所示,用手拨动钢锯条,钢锯条由于_____发出声音,用的力越大,钢锯条的_____越大,改变钢锯条伸出桌面的长度,会使声音的_____发生改变。/实验2:老师在演示如图所示的齿轮拨动纸片的实验中,纸片发出的声音是靠纸片______产生的;若三种齿轮拔动纸片时发出了dou(1)、mi(3)、xi(7)的三个音调,那么发出xi(7)音调时是(选填“甲”、“乙”或“丙”)层齿轮在拔动纸片。/探究结论:声音的音调与振动的频率有关,响度与振幅和距声源的距离有关。【知识点三】:声的利用知识点聚焦:声的利用:可以传递,如:、;可以传递,如:、。/实验:如图所示,纸筒一端封住橡皮膜,另一端对着点燃的蜡烛,敲击橡皮膜,蜡烛火焰会跳动或熄灭,这个现象说明。探究结论:声音可以传递能量。【知识点四】:噪声的危害和控制知识点聚焦:1.从物理学的角度看:噪声是指发声体做的振动时发出的声音;从环境保护的角度看,凡是妨碍人们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起的声音,都属于噪声;人们以为单位来表示声音强弱的等级。2.减弱噪声的途径有三条:①在处减弱;②在中减弱,③在中减弱。3、减弱噪声途径另外一种回答:①—————————————②——————————————③———————————————三、【典题探究】例1:我们生活在声的海洋中。关于声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只要物体振动,我们就能听到声音B.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C.声音的传播速度与介质有关,与温度无关D.声波在真空中传播速度最快例2:一个同学向一口枯井的井底大喊一声,经过1.5S听到回声,那么这口井的深度大约是多少米深?(声速按340m/s计算)例3.在青年歌手大奖赛中,歌手们美妙的“高音”、“低音”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里的“高”、“低”是指声音中的()A.音调 B.音色 C.响度 D.振幅例4.

 

第二章《声现象》单元复习学案
上一篇:第2章《声现象》总复习导学案    下一篇: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声现象知识点梳理课件PPT
相关资源
本册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