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人教版语文 > 七年级下册

陋室铭教案77

所属栏目: 七年级下册 次浏览
下载地址: [下载地址1]
文本内容:
知识目标1、掌握文言实词,翻译全文。2、领悟作者在文中流露的思想感情。能力目标理解“铭”这种文体,学习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生学习,理解作者的高尚情操和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教学重难点1、掌握文中重点文言实词。2、领悟作者在文中流露出得思想感情。教学方法1、问题导入法2、诵读教学法3、合作讨论法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步骤:导入在中国诸多文化遗迹当中,有一处居所,它不以豪华的气派和精巧的设计而闻名,那是一所仅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简陋的房子。但它却因室主人的一篇铭文而被传诵千载,这就是唐代刘禹锡的“陋室”。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陋室”,走进刘禹锡的精神世界。二、作者及背景介绍1、作者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曾任监察御史。唐代中晚期著名诗人、哲学家、文学家,有“诗豪”之称。刘禹锡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2、背景刘禹锡因在任监察御史期间,曾经参加了王叔文的“永贞革新”,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革新失败后,被贬至安徽和州县当一名小小的刺史。刺史应在县衙里住三间三厢的房子。可和州知县看人下菜碟,见刘禹锡是从上面贬下来,就故意刁难。半年时间,知县强迫刘禹锡搬了三次家,面积一次比一次小,最后仅是斗室。想想这位势利眼的知县,实在欺人太甚,刘禹锡遂愤然提笔写下这篇超凡脱俗、情趣高雅的《陋室铭》,并请人刻上石碑,立在门前。3.关于“铭”这种文体“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三、诵读课文并翻译1、学生自读,标出难读的字词。2、录音范读,学生注意字音和节奏。3、学生齐读,读出感情。翻译全文:1、学生合作翻译。2、教师点拨重点字词:德馨:品德高尚。鸿儒:博学的人。白丁:平民,指没有功名的人。案牍:官府文书。劳:使动用法,使……劳累乱:使动用法,使……扰乱。四、分析课文、品析语句1、1.文中哪两句话统领全文大意?斯是陋室,惟吾德馨。2、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陋室的?从居室环境、交往人物、日常生活三个方面来写陋室3.名为陋室,实则不陋。文中哪些语句暗示了陋室不陋呢?(1)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对偶,写自然环境清幽雅致,这是写室中之景)(2)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对偶、对比,写交往人物不俗,衬托自己的“德馨”,这是写室中之人)教师讲解:因为通过他的朋友可知他是什么人。俗话说,欲知其人应知其友,知其友者必知其人。这就是说,要想知道他的为人,只要看看他的朋友就知道了。因此,我们便知主人必是高雅之士。这两句在于衬托主人德才兼备,表明主人高雅脱俗的情怀。(3)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正面写、实写,写出生活高雅脱俗,这是写室中之事)在陋室里,可以弹弹古琴,看看佛经,没有不健康的音乐扰乱,也没有繁冗的公文劳累身心。可以看出作者生活情趣恬淡闲适、安贫乐道。(4)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从反面写、虚写。表现作者不慕富贵,对世俗生活的厌弃)4.作者说他所居的陋室就像南阳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扬雄的亭子一样,这是类比,你说诸葛亮的草庐、扬雄的亭子陋吗?为什么?刘禹锡认为他的屋子也不陋,那是为什么?你能用文中的话来回答吗?不陋。因为室主人不凡。斯是陋室,惟吾德馨5.身居陋室,却不以为陋,是因为室主人有着高尚的品德,作者想借陋室表达他的什么情操呢?这是什么写法?高洁傲岸、安贫乐道的情操。托物言志。教师讲解:诸葛庐、子云亭都是最简陋的屋子。诸葛亮是政治家、扬雄是西汉的文学家。虽然他们居住的房屋很简陋,但由于他们的主人德才兼备而房屋闻名天下。作者用诸葛亮和扬子云的名室和自己的陋室相比,在说明自己的陋室不陋。他又想证明我也要像诸葛亮、扬雄一样从政治上,文学上干一番事业被后人所敬仰。已隐含着自己远大的志向。6.理解“孔子云:何陋之有?”孔子这句话是一个典故,孔子打算搬到九夷山去住,有人对他说,那个地方十分简陋,你怎么能去住呢?孔子回答说:“君子居之,何陋之有?”自己正是孔子一类的君子,自己的生活态度正如孔子一样安贫乐道。陋室不陋,关键在于“君子居之”“惟吾德馨”。强调陋室因君子居住而不再简陋。总之,陋室之景迷人,陋室之人高雅,陋室之事有趣,陋室其实不陋。正因为主人道德高尚,名声远扬,陋室才见其不陋。五.拓展延伸:1.从下列事物中你可以言何志?蜜蜂莲花松树2.赏析刘禹锡的另一首诗《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6)理解“孔子云:何陋之有?”孔子这句话是一个典故,孔子打算搬到九夷山去住,有人对他说,那个地方十分简陋,你怎么能去住呢?孔子回答说:“君子居之,何陋之有?”自己正是孔子一类的君子,自己的生活态度正如孔子一样安贫乐道。陋室不陋,关键在于“君子居之”“惟吾德馨”。强调陋室因君子居住而不再简陋。总之,陋室之景迷人,陋室之人高雅,陋室之事有趣,陋室其实不陋。正因为主人

 

陋室铭教案77
上一篇: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17课爱莲说教案79    下一篇: 陋室铭教案78
相关资源
本册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