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人教版历史 > 七年级上册

第16课三国鼎立教案19

所属栏目: 七年级上册 次浏览
下载地址: [下载地址1]
文本内容:
课题名称:三国鼎立学科年级:七年级历史教材版本:人民教育出版社一、教学内容分析(简要说明课题来源、学习内容、知识结构图以及学习内容的重要性)《三国鼎立》一课是本册第四单元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的第一课,主要介绍了国家从分裂到局部统一的过渡时期的历史。三国鼎立是东汉末年军阀割据混战的必然结果,但它的形成,实现了几个大范围的局部统一,为下一课学习“西晋的统一”奠定了基础,体现了知识的延续性,起着承上启下的历史作用。教材特点:本课教材内容丰富,信息量大,但对于许多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分析不足,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做好讲解,子目间做好过度衔接。二、教学目标(从学段课程标准中找到要求,并具体化为本节课的具体要求,明晰(学生懂)、具体、可操作、可以依据练习测试题)重点及难点(说明本课题的重难点)课标要求:①、课程内容:知道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②教学活动建议:阅读《三国演义》的片段,讲述史实与《三国演义》描述的区别。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的基本史实,思考两场战役曹操一胜一败的原因,初步了解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过程与方法:了解战争过程,提升复述重大历史事件的能力;分析曹操一胜一败的原因,提高对比、分析的能力;识读《三国鼎立形势图》,学习获取有效历史信息的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阅读《三国演义》的片段,认识文学作品和真实历史之间的区别。了解历史人物的相关史实,认识到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有其客观条件,评价历史人物的标准在于他是否推动了社会的进步。教学重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国鼎立教学难点: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三、学习者分析阶段(学生对预备知识的掌握了解情况,学生在新课的学习方法的掌握情况,如何设计预习)本课的学习对象是七年级学生,他们的知识储备少,抽象思维能力较弱,对历史人物的认识和评价呈现出单一和片面的特点。由于三国故事家喻户晓,有关三国的影视剧也很多,因此学生学习起来兴趣浓厚,能够把课外的已有的历史知识和教材的新知识结合起来。本课教学比较容易创设历史情境、问题情境和轻松活跃的课堂氛围。四、教学过程(设计本课的学习环节,明确各环节的子目标,画出流程图)教学过程的三环节:导入→新授→拓展。(一)现实出发,设疑激趣播放《三国演义》片头曲来营造氛围。接着提问学生:你知道三国中的哪些历史人物?学生回答后,师指出:历史上的曹操,有人认为他是“英雄”,有人称他为“奸雄”,还有人唤他作“奸贼”,你怎样评价曹操呢?让我们穿越时空隧道走进三国,首先去了解曹操。(二)感知理解,归纳建构新授主要让学生自主探究,分三步走:初步感知——情景再现——梳理巩固。第一步:初步感知小组合作学习,从课本中提取相关信息,完成填表。战役名称作战时间作战双方战役特点战斗结果原因分析意义官渡之战赤壁之战教师暂不评价学生的合作学习成果,让学生随学习深入自主校对。这样来培养学生从史料中提取关键信息的能力和团结协作的精神,实现初步感知。第二步:情景再现知识重点1——官渡之战①幻灯片定格在《东汉末年军阀割据形势图》上,我提问学生:东汉末年人们的生活环境怎样呢?人们最大的愿望是什么?北方有实力的割据政权有哪些?(让学生通过感性了解战乱给人民带来的灾难,理性认识人民对和平统一的向往。明确袁、曹势力,引出官渡之战。)②结合课件演示,学生简述官渡之战的概况,再结合史料交流探究——曹操为什么能以弱胜强打败袁绍?引导学生归纳曹操的优势:●政治上:挟天子以令诸侯,招揽人才。●经济上:实行屯田,重视农业,解决军粮和流民生计。●曹操本人机警过人,目光远大。③出示《官渡之战后形势图》,引导学生认识官渡之战的意义在于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那么,曹操下一步目标又在哪里呢?(引用曹操的《龟虽寿》)指出曹操的目标是挥师南下消灭孙刘,进而统一全国。知识重点2——赤壁之战①学生结合课件演示简述赤壁之战的概况,再交流探究——赤壁之战曹操以多败少的原因又是什么呢?引导学生明确:优势劣势曹操兵多20多万①士兵多北方人,不习水战;②水土不服,疾病流行;③弱点:战舰相连孙权刘备①孙刘联合抗曹;②诈降,火攻;③以逸待劳兵少不足5万②在此基础上,学生再自主校正填表竞赛卡,完成对知识重点的强化积累。我引导学生继续思考:赤壁之战曹操的失败会给三方带来什么变化?知识点3——三国鼎立出示《三国鼎立形势图》,让学生完成填图练习,教师再课件演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知识点4——三国经济请三名学生分别代表三国谈谈本国的经济发展情况。结合图片我将引导学生明确以下要点:(课件展示)新授第三步:梳理巩固师生共同回顾,图文示意,梳理板书。不仅归纳了“一种局面、两大战役、三国鼎立、四位人物、五个时间”的知识点,还形象地展示了历史的发展脉络,帮助学生实现历史知识树的建构。2.课堂抢答是对学生运用历史知识的检测。(三)拓展迁移,答疑解惑1.动动脑三国鼎立局面形

 

第16课三国鼎立教案19
上一篇:第16课三国鼎立教案11    下一篇: 第16课三国鼎立(表格式)教案
相关资源
本册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