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教师个人计划总结

读《读书 治学 写作》有感

所属栏目: 教师个人计划总结  更新时间:2015-02-21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读《读书 治学 写作》有感

  ——教师读书沙龙上的发言

  尊敬的各位老师:

  大家好!

  很高兴和大家共同交流读书的心得,共享读书的收获。歌德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在和高尚的人谈话。”因为真正的好书是作者用心去写的,他把自己的思想、情感和灵魂都融入其中。而真正的读书,就是与作者进行思想交流,灵魂对话。读书的过程也是思想激烈碰撞的过程,你领悟了书中的精华,就像得到高人指点一样,醍醐灌顶。

  这次和大家交流的是一位被称为“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国宝”的著名人士,虽然,他在《病榻杂记》中力辞这三顶“桂冠”,但在我心目中,这些称呼确是“非他莫属”的。他就是国际著名东方学大师、语言学家、文学家、国学家、佛学家、史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的季羡林。

  我相信大家对他并不陌生,因为在我们的小学课本上,就有几篇他写的文章。五年下册的《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六年级上册的《怀念母亲》。其文风朴实,读之亲切,正应了他在文章《惨淡经营与信手拈来》中所言:没有半句假话、大话、空话、废话和套话。讲问题则是单刀真入,直抒胸臆。具有“四真”之境,即真实、真切、真诚、真挚。这虽是他评价他人的文字,但与他本人是再恰当不过的。

  今天我向大家推荐的是他写的《读书治学 写作》这本书。

  从书的题目中,我们便可知道,本书的内容包括三个方面。而这些方面可以关乎到每一位教育者,这三个词也伴随着我们教育生涯的始终。

  首先,谈谈读书。季老在他的第一篇文章《开卷有益》中强调,人类要生存,文化就必须传承下去,非读书不可。季老说,自己的专业书要读,专业以外的书也应“随便翻翻”。得到的信息越多越好,否则很空易变成鼠目寸光的人。为此,他又写了一篇文章《天下第一好事,还是读书》。书中这样写到:一只蠢猪一万年以前是这样蠢,到了今天仍然这样蠢。可是,人则不然。因为有了书籍,智慧如同滚雪球,越滚越大,越积越多。可以说书是事关人类智慧传承的大事。但中国历代都有“读书无用论”的说法。因为中国历史上的确出现了一些靠造反成功几乎都是不识字的痞子流氓。但国家的治理及发展,却离不了知识,离不开那些懂文化的人。尤其是中国悠久的传统文化,如果没有读书人,写书人,何以保留,何以传承。所以,读书是好事还是无用,季老说,答案皎如天日。正因为季老爱读书,所以,他说他是一个最爱藏书的人。他一生的藏书量非常是丰富,并且藏了一些极为珍贵,世间再难寻得的书,以致于他去逝后,有人盗走了他其中一个屋子里的书,就值几百万。他在“我的书斋”里写到:我兀坐在书城里,忘记了尘世的一切不愉快的事情,怡然自得。以世界之广,宇宙之大,此时却仿佛只有我和我的书友存在。窗外粼粼碧水,丝丝垂柳,阳光照在玉兰花的肥大的绿叶上,这都是我平常最喜欢的东西,现在也都视而不见了。

  读书,各有所好。季老在书中分别向我们介绍了对他影响最大的几本书,还有推荐的十本书,和他常读的国内国外的书及相关的一些读后感。每一篇文章,读后都受益颇深。在他的描述下,你会觉得自己曾经读书,读得如此肤浅。你很向往像他一样“坐拥书城意未足。”

  其次,谈谈这本书的第二部分“治学”,即如何研究学问。

  研究大学问,做大事业,王国维为我们指出三大境界,也就是三大步。季羡林是赞同三境界的基本精神的。第一个境界,他强调了立志的重要性。而第二境界是取得成功的关键。他说,立志而去实现的路上,一定会遇到各种困难,并且工作也是艰苦的,所以要坚韧不拔,百折不回,决不容许有任何侥幸求成的想法,也不容许徘徊犹豫。只有这样,才能得到最后的成功。所谓不顾身体瘦削,这是一种形象说法,季老说,我们决不能照办。我们既要刻苦钻研,同时又要锻炼身体。一马万马的关系必须正确处理。此外,我们既要自己钻研,同时也要兢兢业业地向老师学习,“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界也。”王国维引用这几句词,是说明获得成功的情形。正如“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一样。一个人既然立下大志做一件事,于是就苦干、实干、巧干。但是什么时候才能成功呢?季老说,这个问题大可不必过分考虑。只要努力干下去,而方法又对头,干得火候够了,成功自然就会到你身边来。

  季老说,做学问,须抓住一个问题终生不放。学术问题,有时候一时难以下结论,必须锲而不舍,终生以之,才可能得到越来越精确可靠的结论。真理的长河是永远流逝不停的。

  做学问,必然要搜集资料。最好是脑海里思考问题,不要单打一,同时多想几个,而且要念念不忘,资料就如养兵,“养兵千日,用兵一时”,就是这个道理。为此,季老又写了一篇“搜集资料必须有‘竭泽而渔’的气魄”的文章,什么竭泽而渔,就是把池水抽干了,把鱼都抓上来的意思。本意是贬义,形容目光短浅,但用在这里,指的就是资料搜集得越多越好。

  季羡林先生是北大的校长,他一定有许多的应酬,而研究学问本身就是一件费时的事情,而且还要写一些稿子。那么他是如何利用时间的呢。他说,抓住一切可以利用的“边角废料”。他开会时,多是半个耳朵听会,一个半耳朵读书、写文章。他调侃地说,久而久之,竟养成了这个“恶习”,不开会,“江郎”似乎“才尽”似的。

  “治学”这一部分,还多次介绍了考证,翻译等内容。有些学术上的用语,看起来似乎不太明白,但从中你可看出,季先生做学问的原则: “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 “鹦鹉学舌,非我所能;陈陈相因,非我所愿。”即严谨、求实。

  最后一部分谈的是“写作”。季羡林这一生都在笔耕不辍。一提到写作,都要问有没有诀窍。季老说,“据我浏览所及,古今中外就没有哪一位大作家真正靠什么秘诀成名成家的。要想写好文章,只能从多读多念中来。”季羡林从小就背诵《古文观止》中的一些文章,到了老年,背诵上口者尚有几十篇。我认为,还应该多写写。季羡林从17岁写日记,虽然中间有过间段,但也是因为一些社会的特殊原因。而当没有了外界的因素之时,季羡林又重新拿起笔,边走边写,边想边记。

  在读与写的过程中,季老逐渐悟出了一些道理。古代大家写文章都不掉以轻心,而是简练揣摩、惨淡经营(费尽心思辛辛苦苦地经营筹划)、句斟字酌、瞻前顾后,然后成篇,成为一件完美的艺术品。所以,他认为“没有新意,不要写文章”。

  季老说,写文章要多注意“身边琐事”。还有就是前面所提的“四真”境界。总之,常读常写,不断积累写作经验,你的提升也是在不知不觉中的,即“惨淡经营”到了一定的境界,即可“信手拈来”,“随心所欲而不惧”了。

  他的每篇文章都不是很长,但读后却很受鼓舞。无论是他的读书,治学还是写作,都有一种催人向上的力量和锲而不舍的精神。具我所知,季羡林先生一生会十二个国家的语言,但他坚决不学习日语。他是国际的语言大师,按理说,知识无国界,但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季老有一颗浓浓的赤子之心。就像他在文章“两个母亲”中写到:我们每个人都有两个母亲,一个是生身的母亲,另一个是养身的母亲,就是我们的祖国大地。我想,这就是圣德的人,所具有的人格魅力吧。而对他而言,这便是真实的自己。

  我很喜欢这本书的序——“做真实的自己”。他说,人的思想感情是变化的,有时候会出现前后矛盾的现象。在他的文章是颇能找出一些来的。但“我都毫不加以修改,统统保留下来。不管现在看起来是多么幼稚,甚至多么荒谬,我都不加掩饰,目的仍然是存真。”写文章如此,亦可以看出他的真性情。我崇拜且有些敬畏这样一位老人。

  “读书,治学,写作”是季老的人生轨迹,也应该是每一位真正的知识分子所应遵循的轨迹。真心希望,我的读书体会能带给大家思考,更带给大家对阅读的向往!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浅议自我反思在工作中的作用    下一篇:学案教学反思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