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计划总结 > 语文计划总结

语文目的教学法实验方案

所属栏目: 语文计划总结  更新时间:2016-08-12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前 言

  一、 改革势在必行

  我校地处抚州新城区,植根于抚州教育,深受抚州传统教育影响。长期以来,抚州教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为国家培养人才做出了突出贡献,在全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但是抚州教育存在的弊端已日益显现,与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的矛盾日益突出,与群众对教育质量期待的矛盾难以调和。

  我校是市委市政府慎重决策、直接投资兴建的学校,肩负着市委市政府和全市人民对教育的重托。

  我校是一所具有现代化办学条件的全新的学校,是九年一贯制的义务教育学校,担负着示范全市义务教育的重任。

  保证教育质量,是学校生存和发展的前提条件。要大面积、大幅度提高我校的教育质量,克服我校地处偏远、生源基础薄弱所造成的困难,唯一的办法,就是摆脱传统教育的束缚,改革我校的教育教学模式和管理模式。

  二、改革条件已经具备

  我校领导班子,是由上级主管部门精心挑选的优秀教育工作者组成的;我校教师是面向社会公开招聘或选调的高素质人才。他们平均年龄不到35岁,是一支年轻的、充满活力的教师队伍。他们有着先进的教育理念,有着强烈的教育教学改革的愿望,也有着致力于教育的满腔热情和高度的事业心、责任感。这是我校推行教育改革最坚实的基础和最可靠的保证。

  我校建设一期投资1.2亿元人民币,物质办学条件达到了全省先进水平。我校的教育经费由市委市政府严格按照国家标准和学校发展的需要直接拨付。因此,在我校推行教育改革具有坚实的物质基础。

  多少年来,抚州人民一直因抚州教育的辉煌业绩而骄傲,同时也为抚州教育存在的诸多弊端而担忧。许多有识之士和广大干部群众对抚州教育的不满情绪日益增多,并且已经提出了改革抚州教育的许多意见和建议。这为我校和整个抚州改革教育提供了良好的舆论环境和群众基础。

  三、改革从语文教学开始

  语文能力是人的生存和发展的基本能力,是人的能力的重要标志。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是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前提条件。

  语文是学生学习其它学科的工具和基础,成功改革语文教学,必将为其它学科的改革提供坚实的基础和有力的支持。因此,教育教学改革,必须从语文教学改革开始。

  语文教学改革的目的,全在于提高学生的语文表达能力(包括口头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因此,我们将这项教学改革的内容确定为:“以表达为中心的语文目的教学法实验”。

  改革框架设计

  一、对象

  1、一至八年级50%左右的班级。

  2、参加实验的班级由班主任和语文教师联名申请并征得多数学生、家长同意后确定。

  3、实验对象以班级为单位。在一个班内如有两种不同意见,应在班与班之间调整参加实验的对象。

  4、参加实验的班级以学年度为限,期满后按自愿原则调整。

  二、 途径

  (一)扩大阅读范围。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没有量的积累就没有质的飞跃。一个人的语文能力离不开一定阅读量的积累。古人提倡多读多背, “腹有诗书气自华”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语文实践是什么?是听、说、读、写。读,是最经常的、直接的语文实践。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如果少年学生除了教科书以外什么都不阅读,那他就连教科书也读不好。如果学生其他的书读得较多,那么他不仅能够学好正课,而且会剩下时间去满足其他方面的兴趣。”可见阅读是多么重要。

  与应试教育相联系的语文教学中的“题海战术”,是造成学生语文水平低下的罪魁祸首,正是它剥夺了孩子们阅读的时间。要想提高学生的语言水平,必须先把学生从“题海”中解放出来,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去阅读。

  所谓扩大阅读,一是阅读量要大;二是阅读的面要广;三是指阅读的品位要高。实验对象阅读的时间要达到非实验对象阅读时间的3倍左右。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在读书的过程中,不仅可以学习语言表达,扩大知识面,为今后读写提供活水之源;还可以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精神世界。教师要想方设法把学生的目光引向课本之外的无边无际的书的海洋,让他们自由自在地遨游其间,汲取营养。

  由于不同学段的学生的生理、心理差异较大,因此,对不同学段学生的阅读教学必须贯彻分类指导、因材施教的原则。

  1、小学低年级以介绍性听读为主,以故事讲解性阅读为主,注意选择阅读内容、采取多种阅读形式、运用多种阅读方法。

  阅读教学是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在母语教育的起步阶段具有奠基作用。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足以说明多读的好处。但是一味地强调多读,不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不注意读书的形式,不培养良好的读书习惯,也是不行的。阅读的过程应该是感受快乐的过程。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天性习惯于自由自在的玩耍、游戏,突然进入严肃、规矩的学习生活,很不习惯。因此,他们的乐趣需要延伸、继续,同时也要上升到新的层次,开拓新的方法和途径。为了保证低年级学生的阅读质量,在阅读教学中要注意以介绍性听读为主、以故事讲解性阅读为主。

  (1)注意选择阅读内容

  要选择简易性、形象性、趣味性内容。如flash图书,故事,歌曲和儿歌等。学生的内心世界是丰富的,对任何事物都充满了好奇。特别是那些适合学生年龄特点、语言浅显、内容生动活泼、贴近学生生活、展现学生情感世界的儿歌、故事、童话,就是应该选择的重点。

  (2)注意采用多种形式阅读

  ①开展比赛,竞猜,表演,激发阅读兴趣。

  ②指导亲手制作简单的迷你书。 抓住学生喜欢画画,喜欢创作的特点,让学生自己画一画,并写出与图画相一致的汉字,句子或是段落,制作属于自己的小书。让学生做完之后,自己拿在手中阅读。

  ③分解难度,对阅读材料的重点或难点字词作一番介绍,渗透一些背景知识,让学生产生求知的欲望。

  ④在阅读材料中插入一些图片,或简单动画,增加学生的阅读兴趣。对于低年级来说,阅读一大段文字可不是一件易事,不妨试着在文章中穿插一些图片(电子文章中可以是动画),使整篇文章看上去更生动更有趣。

  ⑤阅读与听读相结合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是用色彩、形象、声音来思维的。”低年级的阅读教学如果能饰以与文章吻合的乐音,教师或学生代表声情并茂地示范朗读,无疑可以很好地激发低年级学生的学习兴趣,突破阅读教学的重难点。同时要充分争取家长的配合,让家长讲读相关故事、童话等。

  (3)注意讲究阅读方法。

  阅读活动以学生观察为前提,以学生表达为核心,以学生互动共享为主旨,最终实现让学生主动构建画书的目标。

  ①预测阅读

  指导学生依据画书情节发展过程中隐含的线索,或者画面图案中的暗示,预测故事角色、情节、结果。使学生与画书之间形成对话与互动的和谐关系,激发学生带着思考、充满想象地参与到阅读过程中,在自我猜想与画书实际内容的碰撞中,体味读书的乐趣!

  ②推理阅读

  指导学生依据画面所提供的线索,以及背景、角色、事物之间的相关性,通过自己的推理,结合画面所呈现的内容进行对比印证,认识图画的意义。

  ③概括阅读

  指导学生学会看画面,从中发现人物表情、动作、背景的特点及其关系,然后将其串联成故事情节,进而概括出主题。

  ④迁移阅读

  指导学生依据已有经验,在观察画书内容的基础上,解读、建构自己对故事的理解,从阅读中找到快乐。

  ⑤创意阅读

  指导学生以自己的经验为基础,根据画书线索,展开想象、练习理解,通过故事的编讲获得满足。

  2、小学中年级以图案观察性阅读为主,以师生言语交流学习为主,以师生共同阅读文字材料为主。

  (1)注意选择阅读内容

  要选择形象性、趣味性、知识性、科学性内容。

  精读的内容包括两大类:一类是对加深理解课文内容有利的书;一类是使人博学多闻,知识性、科学性很强的书,如《十万个为什么》、《上下五千年》等,阅读这类书时要聚精会神,深入钻研,所以要安排适宜的时间和安静的环境来阅读。

  泛读的内容包括一般的报纸、杂志、画廊、宣传栏等。这类内容有利于开阔视野,扩大知识面。

  (2)注意采用多种形式阅读

  ①师生共读

  老师和学生一起读,用老师的规范性朗读,指导全体学生的朗读,以规范读音、语调。同时,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参与更好地融入文本,受到语言性、思想性教育。

  ②同学互读

  学生分小组互读,小组内一部分学生读,另一部分学生听。读的学生朗读文本、体验文本,听的学生学习优点、指出不足。这样,学生之间互通有无,可以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

  ③提示读背

  学生在熟读后,试着背诵经典文段,在略有生疏的地方,老师或学生适当提示,以帮助背诵。

  ④自读

  学生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自读、自悟,遇到不懂的地方自己查找工具书,自己解疑释难。

  ⑤抄读

  学生边读、边诵,并将重点的字、词、句摘抄下来,以便随时熟记。

  ⑥诵读

  用唱诗的方式,大声地、尽情地诵,尽情地读,读出意境。

  ⑦开展比赛,如竞猜、表演,激发阅读兴趣。

  (3)注意综合阅读方法

  适当沿用低年级的方法,并增加以下方法:

  ①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图案。

  在介绍阅读文本的背景之后,教师注意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文本中图案,观察出图案的特点、差异、思想,并适时展开想象,推测文本的主题。

  ②师生言语交流。

  阅读时,教师注意语言的规范性传播。教师用规范的语言与学生交流,提高学生的语感,促进学生阅读水平的提高。

  ③师生共同阅读文字材料。

  创设师生共同阅读文字材料的氛围,师生共读,教师在自己阅读的过程中不断地提出自己的阶段性理解、疑问、评价和经验,具体地指导学生阅读的每个环节。同时,学生也可以将自己阅读过程中新的发现、新的想法及疑惑提出来与老师和同学交流。这样新思想、好经验能在更大的范围内交流,进而带动整个学习群体的共同进步。

  ④教师划读。

  在阅读过程中,教师指导学生在重点字、词、句、段下划线,以提示学生特别关注。

  3、小学高年级以指定故事性文字阅读为主,鼓励学生阅读叙述性和议论性文章。

  (1)注意选择阅读内容

  要选择知识性、叙述性、启发性文本内容阅读。

  (2)注意采用多种形式阅读

  ①师生共读

  同小学中年级。

  ②同学互读

  同小学中年级。

  ③听读

  鼓励学生听取多种媒体播放此文章,逐步养成听读的习惯。这样可以减少用眼的频率,规范语音,提高注意力,增强语感。

  ④情境阅读

  师生共同创设阅读情境,可以是真实的、亲切的大自然,也可以是温馨的、舒适的多媒体情境,还可以是逼真的“文本险境”。在这样的“真实”情境之中感受文本。

  ⑤集体朗读

  组织整齐地全班性朗读,气势磅礴,在整齐的、有节奏的、浑厚的朗读声里,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⑥集体默读

  在安排集体默读时,可以指定几位同学轻声地朗读,以便带动集体默读。

  (3)注意综合阅读方法

  ①摘读

  在初读文本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摘取重要的、感触深的内容重点读,力争熟记于胸。

  ②议读

  学生分小组合作阅读,小组成员在遇到困难、有心得体会或有不同于作者的见解时,提出来,让小组成员参与讨论,在讨论争议过程中加深对阅读文本的理解。

  ③疑读

  在阅读开始之前,师生初步讨论出共同的疑惑,或学生自己个人阅读时先思考出一个问题,然后带着疑惑或问题阅读文本,针对问题展开有的放矢的阅读。这样,既能提高阅读注意力,又能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④分角色读

  根据文本的内容,安排学生分角色朗读,让学生在朗读中体会所演角色的情境,深入浅出地理解文本内涵。

  ⑤表演。

  对一些经典的文本,教师可引导学生将文本改编成小型舞台剧,指导各种角色的表情、动作、语言,准确表现文本思想,加深学生对文本的感悟,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4、初中各年级重点把指定性阅读内容和主动性阅读内容结合起来,鼓励学生自主扩大阅读量。

  (1)注意选择阅读内容

  教师指定中外名著或学生自己喜欢的优秀文本。

  (2)注意阅读形式的多样化

  ①轮流读报

  让学生及时搜集与学习生活密切相关的新闻,利用晨会课时间,轮流在班上朗读,读后师生适当评议。

  ②读注结合

  学生边阅读,边思考,同时将重要文段标记好,并作适当的批注。经过批注,阅读过程也便有了重点,印象也必然深刻。

  ③网络阅读

  七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基本具备必备的IT知识,正确地引导他们上网阅读“冲浪”既可激发阅读兴趣、提高阅读水平,又可减少网瘾、维护心理健康。

  ④情境阅读

  同小学高年级段。

  ⑤讲读

  学生学做小老师,面向全体同学讲述自己的阅读体验,分享阅读成功的喜悦。

  (3)注意综合阅读方法

  ①单元整体阅读

  单元整体阅读是以文本自身编排的单元内容为整体,通盘考虑这一组文本的教学。强调突出每种课型(讲读课、阅读课、独立阅读课和基础训练)的特点和作用,让学生把在讲读课中获得的读写知识,运用到阅读课和独立阅读课中去,以提高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

  ②变序阅读

  这种方法不是按教材内容结构的先后顺序讲解和分析,而是采用“切入式”、“逆推式”(倒置法)等变序形式阅读。其特点是单刀直入、直奔文章的中心,克服平均使用力量的弊端。这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思维能力,有利于节省教学时间,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这种方法要从课文特点和学生认知水平的实际出发,抓好以下几点。

  从文章的中心句入手,变序讲读,返析前文,悟出其中的道理。

  从文章的总结句或篇末总结性词语入手,追根溯源,弄清前因,理解全文。

  ③整体阅读

  这种方法是从教材的整体出发,采用“从整体入手--分解导读--再回归整体”的三段式教法。它是阅读教学的基本方法之一。

  ④情境教学

  它是遵循“反映论”的原理,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创设具体生动的情境,引发学生的情感体验,从而深刻地理解课文内容。其分类有:实体情境、模拟情境、语感情境、想象情境。

  (二)实施拔高性阅读策略

  拔高性阅读,即将阅读难度设在略高于读者现有阅读水平之上的一种阅读。这种方式,要求读物必须经典,极具代表性。结合我国古典文学实际拟推荐以下经典作品:

  1、小学低年级

  选读《三字经》、《弟子规》。读《三字经》,“博之以文”——传承文化;读《弟子规》,“约之以礼”——完善人格。

  2、小学中年级

  选读《增广昔时贤文》。《增广昔时贤文》,又称《昔时贤文》、《增广便读昔时贤文》,是一部极有影响的蒙学读本。

  3、小学高年级

  选读唐诗、宋词。唐诗宋词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两颗明珠,唐代被称为诗的时代,而宋代则被称为词的时代。

  4、初中各年级

  选读四大古典名著。中国四大古典名著《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无论是语言还是思想性都代表着我国上下五千年的古典文化的精髓。

  这些名著经典,相对于各个学段来说,要求略微难了些。但其语言、思想的精华势必给学生很好的语言、思想教育,对学生的语文表达能力训练也十分重要。因此,教师必须筹划在先,并精心指导。

  (三)增加交流机会。

  增加交流机会,就是创设条件,增加学生口头、书面交流的时间和次数,让学生能够敢于表达、善于表达、乐于表达。

  1、增加口语交际

  口语交际就是交际双方为了一定的目的,运用口头语言,采用一定的方法,进行思想交流的言语活动。因此,加强口语交流能力的训练和培养是中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是提高中小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小学阶段是一个人发展语言的黄金时期。尽快让每个学生动起来,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培养口头表达能力,是我们教师刻不容缓的任务。针对中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心理特点,可以作以下尝试。

  ①巧定话题,激发动机

  要让学生“想说”就要使口语交际的题目具有趣味性,能吸引学生。因此,教师必须经常设定一些学生普遍较感兴趣的题目。

  ②创设情境,开展活动

  古代教育家朱熹说过:“教人不见情趣,必不乐学。”

  人的情感体验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如果教师善于创设情境,调动学生健康的情感体验,就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习活动成为学生乐于主动参与的事情。

  ③鼓励表扬,培养兴趣

  中小学生天真活泼,往往有许多话想说,但不少学生在课堂上变得胆怯、紧张,甚至语言不流畅,结结巴巴,出现较多口头禅。因为他们害怕说得不好而受到老师的批评、同学的嘲笑。针对学生这一心态,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要注意运用各种方法提高他们说话的积极性和自信心:对积极举手发言的学生,不管讲得是否正确,都加以适当的肯定,如:“你的声音真响亮!”“你还会用这个词,真不简单啊!”“你一下子能说这么多,太了不起了!”“你说起话来小手放得直直的,身子站得挺挺的,多大方啊!”;对被点名发言的学生,讲对了则表扬,若不讲或讲错了,则启发诱导,不训斥。教师要善于为每个学生创造说话的机会,力争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显示自己的才华,都有充分表现自己的机会。

  ④努力实现口语交流的双向互动

  语言学家张志公曾说过“语言首先是口、耳之事,因此,训练口耳是基础。”

  口语交流的核心是“交流”二字,注重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它是一个听方与说方双向互动的过程,不是听和说的简单相加。只有交流的双方处于互动的状态,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口语交流”。因此我们在口语交流教学中,应想方设法,实现课堂教学中的双向互动。

  ⑤关注日常生活,增加口语交流的实践机会

  叶圣陶老先生曾经说过:“惟有从生活中多方面去体验,把生活所得的一点一点积累起来,积累得越多,了解才越见深切。”可见,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五彩斑斓的生活就是口语交流的教学内容,它为口语交流训练提供了源头活水。

  我们还应鼓励学生将在课堂上学到的口语交流要领用于生活实际。如学了《学会祝贺》,就可以捕捉一些机会,去向同学老师、亲朋好友、名人长者表示祝贺;学了《学会请求》,在遇到什么事情需要别人帮助时,就可以试着请求……只要我们做生活的有心人,善于关注现实生活中的精彩瞬间,创设交流情境让学生实践口语交流,学生就会感到亲近,乐于表达。

  2、增加书面交流

  ①开展丰富多彩的专题活动,让学生在专题活动中动笔成文,促进交流。如编故事、写舞台剧本、写宣言……

  ②结合学校、社会生活实际组织小组书面语言活动。

  可让学生积极参加班级文化、学校文化建设,让学生写诗歌、编规章、发倡议、写心得、提建议等等。

  ③充分利用校报、党报、团报、队报,给学生书面表达的机会,让他们充分展示其语言能力。也可引导学生在更高级别的报纸、杂志、网络上发表文章,让他们体验成功的喜悦。

  ④鼓励、督促学生参加日常性书面交流。

  鼓励学生经常写日记、周记、微博,在班级、学校或网站上交流。同时督促学生加强书信、电子邮件的交往。要求学生每周至少一次与家长或老师书面交流,每月至少二次与同学、朋友书面交流。

  3、创造交流条件。

  ①结对子帮扶。

  小学高年级与小学低年级学生、优秀学生与学习基础差的学生结成对子,开展语言交流帮扶活动。要求小学高年级学生每周至少指导小学低年级学生书面交流一次。

  ②大课交流。

  制定大课交流制度,定期集中不同年级的学生在大教室上课,交流学习习惯、方法、经验。要求每个实验班级每个月至少参加一次大课交流活动。

  ③争取电脑教师配合,在电脑课上教授收发邮件、博客等知识,同时协助实验班教师督促学生网上书信交流。

  (四)加强写作训练。

  1、小学低年级写话训练

  要搞好小学阶段的作文教学,使学生写作时思路敏捷,有内容可写,就必须从小学低年级(尤其是一年级)的说话写话训练入手,以说话训练激起学生说话的欲望,然后通过思维强化训练,开阔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想象,从而提高学生说话写话的能力。在教学中应该从小学低年级实际出发,注重训练的层次性、灵活性和广阔性,多途径地训练低年级学生说话写话,为他们日后的习作夯实基础。

  (1)在课堂上训练写话

  ①在拼音教学中引导说写,提前开展写话训练。

  一入学的汉语拼音教学,就可以利用拼音插图,安排看图听话、看图说话、看图表演、观察说话、对话等练习,这不失时机,见缝插针地训练,能使同学们乐意说、敢于说。为了促使学生由说向写过渡,可要求学生配备记事本,并在第一页用拼音写下:“我wǒ 会huì 用yòng 拼pīn 音yīn 写xiě 话huà 了le,心xīn 里li 真zhēn 高gāo 兴xìng。”让学生把自己喜欢的一个词或想说的一句话写下来,带回去给家长看。这样学生受到家长和老师的鼓励后,劲头会更足,说写训练在学习拼音的过程中就会自然而然地开展起来。

  ②在识字教学中组词造句,切实提高写话能力。

  学习汉字时,为了把说写训练和识字教学结合起来,教师应当引导学生进行组词造句的训练。如在学生掌握了“人、木、土、天、上”这几个字后,就可以指导他们利用组词造句来扩大知识面。如“人”字组词,学生可能组成“大人、老人、工人、中国人、一个人……”,这时教师还可以进一步要求学生用“谁是什么人”的句式练习说话,学生可能又会说出很多:“妈妈是教师”、“我们是中国人”、“解放军是最可爱的人”……句子说完整后,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把句子写出来。这样学生能掌握词语、丰富词汇,又能提高听说读写能力。

  ③在阅读教学中读写结合,扩展写话形式。

  教学实践证明:只有从小学低年级语言训练整体出发,以阅读教材为中心,将阅读、观察、口述、写话有机结合起来,才能真正拓开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写话兴趣,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帮助学生有条理地说话和写话。为此,我们可以作以下尝试:

  A快乐阅读,情境换位。

  教师在课内阅读教学时,可适当引导学生与阅读文本中的“人物”进行情境换位,激起学生的思考,在他们合作交流之后,指导其写下来。这样一定能切实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

  B仔细观察,正面迁移。

  我们要引导学生仔细观察阅读文本相关的图像资料,通过图像的理解迁移到文本语言的理解,进而尽自己的语言去表达事物。这样既训练学生理解语言的能力,又训练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还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进一步发展。

  C不失时机,尽情写话。

  语言是交流的工具,教师要为学生创设掌握语言的情境,激发说话动机。我们要尽可能地抓住有利时机,把阅读、观察、口述,写话紧密结合起来,促使学生热爱语文、活用语文。大自然的风霜雨雪、田野山川、花草树木、鸟兽鱼虫……无时不在发生着变化,无时不在吸引着我们的感官。因此,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及时观察,入情入境,激发学生全感官地投入,启发学生与所学课文对比联系,用通顺的话写下来。如《春天来了》、《雨》、《秋姑娘》、《苹果》、《霜》、《下雪啦》……

  D看图说话,想象写话。

  看图写话应抓好观察画面、发散思维,口头叙述、想象写话、评议修改等环节,这样从看到说,从说到写,培养小学低年级学生观察能力、思维能力、表达能力。

  (2)在课外训练写话

  ①在多彩的活动中鼓励说写。

  教师组织各类活动,要有目的地准备说话写话内容。在活动中,教师应让学生仔细观察,亲身体验,积极交流,并认真写下来。

  ②拓展课内教学,联系课堂内外,引导说写。

  教师要有意识地指导联系课堂内外,让在真实的相关情境中体会课堂内容,促进说话写话的正向迁移。

  ③展开想象,激活说写,编写故事。

  进入二年级学习课文时,学生写词造句的能力又有了一定的发展,特别是思维能力已达到一定水平。这时,我们可引导他们编故事、写短文。先讲一些生动的童话故事、寓言故事给学生听,启发他们想象,引导他们续编、改编相关故事。

  (3)在生活中训练写话

  ①广泛阅读,汲取营养。

  为了满足学生的阅读欲望,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教师可充分发挥社区图书馆、学校阅览室、画廊、校报、板报和教室图书角等阵地的作用,为学生提供丰富的阅读材料,要求学生将精彩片断、妙词佳句、成语格言,及时摘抄,分类整理,从而帮助学生学会积累素材,养成阅读习惯。

  ②情境再现,乐于说写。

  叶圣陶先生要求我们在作文教学中,联系学生亲身经历的生活,使学生在写作中“正同说话一样,心中所积蓄,不吐不快。”因此,我们可采用组织活动的方法,创设情境,让学生有话可说,有内容可写。如《钉钮扣》、《春游》、《课间活动》、《拔河比赛》、《老鹰捉小鸡》等,让学生有了深刻体验再说再写。这样材料就在眼前,学生想得到,写得出。利用活动创设情境,既提供了写作素材,又使学生乐于说写。

  2、小学中年级习作

  小学生习作普遍存在这样的问题:内容空洞,不具体;语言单调,缺乏真情实感,尤其是刚从小学低年级的写话过渡到小学中年级的习作,这一阶段的学生更是感觉无话可写,三言两语就完事,写不出事情的具体过程,情感或是无感而发或是照着别人的模式空发感想。究其原因,是学生缺乏习作的兴趣,对其所写的内容没有经历过;有的虽经历过,但没有什么感受和体验,因此在作文时,只得胡编乱造,这样就不可能写具体,更不可能表达出真实情感。针对这样的问题,教师在习作教学中应注重激发学生习作兴趣,做到循序渐进,与阅读、口语交流以及综合性学习相联系,引导学生感受生活,体验情感。

  (1)创设情境,激发习作兴趣。

  《语文课程标准》中对小学中年级的习作提出:“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作为教师,应该真正树立为学生服务的观念,遵循学生的认识发展规律,精心设计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采取多种方法,创设各种情境,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使他们能够在学习中尽情地发挥自己的才能,充分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勇敢地阐述自己的观点,真诚地表露自己的感情。

  (2)让学生感受生活,学会观察。

  习作训练是一项语文综合能力训练,需要观察、思维、表达密切配合。观察是一个知觉、思维、语言相结合的智力活动过程,是人们增长知识、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观察能力的发展是思维、表达等能力发展的基础和前提。习作是客观事物的反映,对于客观事物,只有通过认真仔细的观察,才会有深刻的理解,才会在大脑里形成清晰的印象。巴甫洛夫说:“要观察,观察,再观察。”因此,在习作教学中,要教给学生观察方法,让学生学会观察,引导学生乐于观察,养成观察的习惯。

  有序观察,即有顺序地观察至关重要。观察有序,才能言之有序。小学中年级学生,在观察时往往不注意观察顺序,东看看西望望,杂乱无章。教师在指导学生观察时,可从看图入手,教给他们有序观察的方法。

  抓住特点观察,即在学生学会有顺序观察事物的同时,教师还应引导学生抓住特点观察事物。小学生观察事物往往不精细,容易忽略对一些重要细节的观察。在指导时,教师应抓住那些易被忽略而又十分重要的细节提醒学生注意观察。

  (3)让学生感受生活,体验情感。

  叶圣陶先生指出:“作文的自然顺序应该是我认识事物,心中有感,感情的波澜冲击着我,我有说话的愿望,便想倾吐,于是文章就诞生了。”这说明创作的冲动来源于生活的热情。如下笔前没有对事物的认识,没有心灵的体验,没有感情的波澜,就不可能写出好作文来。没有写的欲望,却偏要写,硬要写,心里一片空空的,那怎么能写好呢?因此教师在平常的教学中,更要注意引导学生学会情感方面的体验。

  加强习作与阅读、口语交流、综合性学习的联系,重视习作中学生相互之间的合作交流,从讨论与交流中体验情感。

  在引导学生经历情感体验时,先让学生阅读别人的作品,再交流自己阅读的感受,结合生活实际,教会学生正确地认识生活,正确地表现生活,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

  小学中年级的习作教学起着桥梁作用,让小学生从低年级写一两句话逐步提高到写片段、写文章。所以更需要语文教师做好他们这一时期的习作指导工作,培养他们的阅读、观察、体验情感的良好学习习惯,为今后写出更好的文章打下坚实的基础。

  3、小学高年级习作

  《新课标》精神要求读写要结合,这既能让学生喜欢写作,又能降低习作教学的难度,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1)教师要做好在阅读与写作间搭桥的指导

  教师要做好在阅读与写作间搭桥的指导,就要教会学生仿写,并在仿写中创新。

  仿写是指模仿范文的构段方式、写作思路等,填充自己的内容,仿写的文章框架像范文,但内容截然不同。

  对小学生来说,即便有写作的素材也不一定能用文字表达出来,因而需要写法指导,或是指导构段,或指导思路等。

  (2)教师要指导学生在仿写中表达真情实感

  仿写是有效的写作方法训练,要引导学生将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真情实感准确具体地在习作中表达出来,就要教会学生学会仿写。

  (3)任何习作教学都应注重修改,注重交流评议。无论是单元习作还是平时的小练笔都及时交流,在交流中互相学习,在交流中修改、提高。小练笔可当堂展示评议,如指定优、良、中几个层次的各几名学生读自己的习作,师生口头评议,剩下的在两人或四人小组内按照师生评议的标准互评,不必专门交上来师评;单元习作就要细评,先由学生互评再由老师评议。

  4、初中阶段写作

  (1)大量积累,夯实基础

  《语文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应“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生活是语文学习的源泉,教师可以让学生用百字左右篇幅的日记记录当天发生在身边的,或当天听过、读过、看过的新闻,要求语言精炼、流畅。教师还可以指导学生每天剪报一篇,旁加对文章的点评、心得、联想,可从文章的主题与内容、情感出发,亦可从文章写作方式方法入手。这样既扩大学生阅读面,增加阅读量,也可以为学生自主选择读写材料、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还能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阅读习惯。

  (2)新闻写作,轻松入门

  作文训练应经历“了解作文特点——学习写作方法——提高作文能力”三阶段,“新闻写作训练”就重在让学生了解作文特点和写作方法。一方面,广泛开展校报、队报、班报、广播站小记者活动,吸引广大学生参加。让初中各年级的学生积极投身到学校新闻的报道中来。另一方面,在新闻写实的基础上,指导学生由感而发地以多种形式表达自己的态度、想法。

  (3)成文步骤,熟记于胸

  准确审题:教会学生对写作要求细致分析研究,弄懂命题者的意图,知道要写什么,哪些可写,哪些不可写。

  认真构思:就是立意谋篇,它包括确定中心,选取材料,安排结构等。构思要注意四点:一是选择自己擅长的文体;二是确定主题要关注热点,焦点问题;三是作文切入点要“小”,从小处落笔,文章好驾驭,内容易展开;四是作文要有真情实感,自己经历。

  快速成文:在成文的过程中要一气呵成。至于遇到的词句和文字问题,可待成文后再修改加工。下笔后,还可能有更好的材料,对一些精彩的语句、事例、诗词,精粹的名人名言,要注意积累,融入到作文中。

  精心修改:文章重在修改,修改重在精心。修改作文可用以下方法:一是中心把握,一篇文章只能有一个中心,看中心是否集中、是否突出,然后补充详写,突出重点;二是“肿瘤切除”。删除作文错别字,病句,重复等,使文意连贯。三是默读检查,自己默读作文,在读中发现错误,认真修改。

  (五)开辟评议渠道。

  1、评议的作用

  教学评议,是对教学工作所作的测量、分析和评价。它包括对学生学业成绩的评价,对教师教学质量的评价和课程评价,起着诊断教学效果、激发学习动机、调整教学行为的作用。

  2、分阶段要求

  ①小学中低年级

  评议是指对所见、所闻、所阅发表看法,互相交流、辩论,各抒己见。此时要求学生做到三条:第一、敢于发表独立见解。用自己的话说自己的思想,不要鹦鹉学舌,有口无心,人云亦云。要允许学生保留个人观点,即使是错误的,也要尊重学生,让他们把话说完,必要时再“拨乱反正”。第二、善于抓住事物的本质,即抓中心、抓重点、抓特点。第三、要言行一致,老老实实。赞成什么,反对什么,都应该说老实话,绝不可口是心非,言不由衷;在思想内容上学习什么,在语言文字的表达上借鉴什么,都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评议的主要手段是用嘴说,必要时再写,“我口说我心,我手写我口”,做到人人开口,个个踊跃,由少到多,由浅入深。当然,在学生评议、交流的过程中,教师要及时点拨、引导,规范他们的口头语言,创设一个宽松的氛围和多种多样的交流情境,让每个学生无拘无束地进行口语交流。

  写话——有了原材料的大量积累,有了实事求是,发自肺腑的评议,“写话”是势在必行,学生也很有这种写的欲望,水到必定渠成。这一环节,要体现由句到段到篇的训练程序。可以是一句话,也可以是简单的几句话,或是稍微多一点的。一个幻想、一个梦境、一个状物、一段心理独白、一段牢骚都可以作为写话训练的内容,目的是把学生的写话与他们自己无限丰富的生活实际结合起来。这样不仅有了一个原材料基地,而且通过评议有利于加强学生认识自我,增强自信心,激发学生写作兴趣,灵感和良好的语感。

  ②小学高年级

  目前,学生的习作兴趣普遍不高,厌倦作文,害怕作文,习作教学步入泥潭,评价成了改革的瓶颈。依据“生本教育”理念以及“主体发展性评价”原理,我们可在适当借鉴小学中低年级的评价方法的基础上,确定《小学高年级习作主体评价策略探究》子课题,尝试改革小学习作评价,让习作教学走出泥潭。我们强调评价主体多元化,让学生成为评价的主体。更重要的是改变评价方式,让学生体会成功与快乐,激发学生习作的兴趣。

  ③初中各年级

  针对初中生普遍存在作文畏难情绪,在作文教学中,可尝试用学生自修互评互改的方式进行,激励他们的兴趣,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的评价能力,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

  (六)搭建展示平台。

  1、发挥三报的作用

  充分发挥黑板报、团队报纸、校报这三个报纸的作用,尽可能地让学生有机会将自己的文章发表在“三报”上,这种高频率(相对于更高级别报纸来说)的文章发表,一定会极大地鼓舞学生自由表达的信心,激发他们进一步写作的动机,促进学生不断地创作,尽情地表达。

  2、与外界杂志联络

  学生的表达水平到了更高的层次时,必然产生更大的表达动机,这时我们就有必要与外界杂志联络,尽可能地让学生参与更多的、更高层面的发表,加快学生表达的规范化历程。

  3、学校定期举行演讲、征文、辩论……

  学生的表达除了自由的、不确定主题的以外,更多的应该有一个相对确定、主题思想鲜明的活动来激发。如:学校围绕大主题定期举行演讲、征文、辩论、表演等活动,让学生参与到“主题”的思考、讨论中来,这样学生的表达就言而有物了。而且这种表达,除了具有个性以外,更重要的是它给学生的表达提供了一个对比、学习的、真正的交流的机会。这种交流,在教师的正确指导下,自然可以起到教学相长的功效。

  三、原则

  1、总则。

  (1)教育性原则。

  教学改革的全过程、所有方法手段、所有目标指向都必须是对学生有教育意义的,必须服务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2)素质教育原则。

  素质教育要求教育必须以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面向全体与重视个性发展并重,重视学生主体性的发挥,促进学生全面整体发展。

  (3)自主学习原则。

  自主学习是指学生充分发挥个体主观能动性而进行的一种创新性学习,它是一种个性化的学习。

  (4)自由参加原则。

  是否参与这次教学改革,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原则上完全自愿。教师和学生可以自愿申请参加某一学年度的改革实验,期满后也可以申请继续参加或退出改革实验。

  2、细则。

  (1)语言表达的本土化原则。

  学生的语言源于本土,要求语言的规范化同时,必须注重本土化。教师用与本土生活密切相关的语言,亲切地引导学生观察生活,并表达生活感受。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应该注意下水文本土化、指导学生名词积累的本土化。

  (2)正面引导为主原则。

  尽管社会现象错综复杂,甚至不乏负面内容,但教师必须注意表达的规范性和方向性。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要求“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在坚持以正面引导为主的同时,教师还应鼓励学生接触社会,理解社会现象,歌颂社会,针砭时弊。

  (3)以现代汉语表达为主体,充分吸纳古代、国内外语言精华原则。

  现代汉语是现代汉民族使用的语言。广义的现代汉语包括汉语的各种方言,即不同地区的汉族人所使用的语言,这些语言都是汉语,只是在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存在一定差异。而狭义的现代汉语则是指“普通话”,即“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现代汉民族共同语”。随着社会的发展,现代汉语也在不断发展,它的发展势必要求充分吸纳古代、国内外语言精华,做到真正意义的扬弃。

  (4)精讲原则。

  叶圣陶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选文是教学的范例、训练和凭借。一篇文章选入教材,肯定有许多可取的东西。字词句篇,语法修辞,观点态度,几乎一应俱全。如果我们在教学时面面顾及,精略不分,只能是事倍功半。所以,我们认为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就必须在教学中善于剪裁。

  所谓“精讲”是指“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在整体把握课文基础上,对课文中精要文段的各方面,仔细品味、咀嚼,“纤屑不遗”将文章发挥净尽,而“略读”,则指不再需要老师详细指导,而是通过老师的启发和提纲挈领式的指导,让学生主动掌握学习内容。所以,“就课堂教学而言,精讲是主体,略读是补充”。

  (五)评价原则

  ①客观性原则

  客观性原则是指在进行教学评价时,从测量的标准和方法到评价者所持有的态度,特别是最终的评价结果,都应该符合客观实际,不能主观臆断或参入个人情感。因为教学评价的目的在于给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以客观的价值判断,如果缺乏客观性就失去了意义。

  ②整体性原则

  整体性原则是指在进行教学评价时,要对组成教学活动的各方面做多角度,全方位的评价,而不能以点代面,一概而论。由于教学系统的复杂性和教学任务的多样化,使得教学质量往往从不同的侧面反映出来,表现为一个由多因素组成的综合体。因此,为了反映真实的教学效果,必须把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综合起来,使其相互参照,以求全面准确的判断评价客体的实际效果,但同时要把握主次,区分轻重,抓住主要的矛盾。

  ③指导性原则

  指导性原则是指在进行教学评价时,不能就事论事,而要把评价和指导结合起来,要对评价的结果进行认真分析,从不同的角度找出因果关系,确认产生的原因,并通过及时的,具体的启发性的信息反馈,使被评价者明确今后的努力方向。

  ④科学性原则

  这条原则是指在进行教学评价时,要从教与学相统一的角度出发,以教学目标体系为依据,确定合理的统一的评价标准,认真编制、预试、修订评价工具;在此基础上,使用先进的测量手段和统计方法,依据科学的评价程序和方法,对获得的各种数据进行严格的处理,而不是依靠经验和直觉进行主观判断。

  措 施 支 撑

  一、 组建改革管理机构

  1、 组建领导小组

  改革领导小组由校长担任组长,其他副校长担任副组长。

  2、设置功能机构

  (1) 综合协调处,设在学校办公室,负责改革过程的综合协调。

  (2)执行处,设在学校教导处,负责改革实施方案的执行。

  (3)宣传处,设在学校政教处或团委,负责改革的宣传工作。

  (4)评估处,设在学校科教处,负责改革过程和结果的评估。评估处在各年级设置书记员一个,由各年级语文备课组长担任,各年级家长代表参加评估。

  (5)资料处,由各学科抽调人员组成,负责资料收集整理。

  (6) 保障处,设在学校总务处,负责提供改革所需物质条件。

  二、组建改革队伍

  1、动员宣传。

  (1)召开改革工作人员动员会议,从思想上指导改革工作人员积极地参与改革实验。同时为下一步动员其他参与改革教师作好准备。

  (2)召开全体教师动员大会,宣讲改革实施方案,动员教师积极参与改革实验。

  2、培训。

  (1 召开改革工作人员会议,让工作人员充分了解改革的必要性、可行性,改革的方法、过程、目标达成等,进而让各部门明确分工职责。

  (2)培训书记员。

  (3)培训班主任。

  (4)培训参与改革的教师。

  3、建立教改激励机制。

  (1)专门设置教师参与教学改革业绩档案,记录参与改革的业绩。

  (2)专门设置评选教学改革先进模范教师项目。

  (3)奖励。在绩效工资中抽出一定比例用于在改革过程中表现突出的教师的奖励。

  三、资料筹备

  1、资料处负责将现行阅读文章整理编印成册。

  2、书记员牵头,组织全体教师(含非参与改革实验教师)按照现行语文教材内容、文体、难易程度三方面以1比3的比例搜集阅读文章,书记员记录收集成果。

  3、交流。各实验班级由书记员设置本年级师生交流写作实验的方案,并负责实验的开展,接受学校改革机构的监督与评估。

  四、条件保障

  1、时间保障(保证改革课时)。

  (1)所有活动安排在所有语文课和50%左右的活动课时间。

  (2)将语文课教师授课时间控制在25分钟之内。

  2、质量评价。

  (1)每学期末,单独测评,包括书面考试和业绩评估。

  (2 每学期组织对比性测评,包括卷面考试、综合评价,重点测评学生表达能力。

  3、现代化设施保障。

  (1)多媒体、广播、电视……

  (2)图书馆。

  (3)校外机构。

  4、 对外交流合作保障。

  (1)参观学习,接受先进经验。

  (2)定期聘请有关专家到学校讲学(特别是语文专家、评价专家)。

  5、经费保障。

  学校每学年筹集一笔教改专项资金保障改革的顺利进行,总量控制在学校可用资金的20%左右。

  相 关 说 明

  一、“以表达为中心的语文目的教学”改革的意义

  1、是建立和发展学生主体性学习品质的需要

  “以表达为中心的语文目的教学”充分体现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发展的主体,认识的主体。”“教师是学生自主发展的服务者。”是本实验的教学观。教师重视引导全体学生的内在教学需求,创设和谐、宽松、民主的教育环境,有目的地组织各类教学活动,让学生自主地、能动地、创造性地进行语言学习和实践活动。整个学习过程处在和谐、欢愉、合作(师生、生生)的环境气氛中,学生视学习活动为快乐,学习活动为学生带来乐趣,学生真正地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体。

  2、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提高实践能力的需要

  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又是一门极富情感、极具个性极易激发想象和创造思维的学科。它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思维方面有独特的作用。语文教学中的创新教育是根据语文学科性质、语言特点,在学生习得语言的过程中,激发学生创新欲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格的教学实践活动。“以表达为中心的语文目的教学”的引入,能促使创新教育快速发展。

  3、是学生语文素质整体发展的需要

  新课程标准精神指出:语文教学要努力体现语文的整体性、综合性和实践性。要整体考虑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的综合,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素养的核心是语文能力,其中心是表达能力,它是一个整体的构成。它要求我们语文教师在教学中不只是单纯地教几个字词、学一篇课文,讲若干知识点,传授几种方法,而应该紧紧围绕“以表达为中心”把各个知识内容统一在一个整体性的位置加以思考。

  4、是推进愉快教育提高终身学习能力的需要

  “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愉快教育是人们长期追求的一种教育理想与教育境界。使学生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对各学科的学习抱有极大的兴趣与热情,这是教育取得成功的最主要的标志,也是我们教师的最大的责任。教育的人性化及终身化也要求我们最大限度地关注和满足儿童的幸福,使他们能快乐地成长,并对学习自始自终充满热情。“以表达为中心的语文目的教学”的基本目标就是最大限度地激发和维持儿童的学习兴趣,使之能喜爱语文学习,不断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同时促进儿童自主学习能力的形成与发展,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初步的基础。

  5、是推进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需要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在全国范围内进行试点实验,已经全面推开。新一轮课程改革意义十分重大,事关中华民族的复兴以及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是推进素质教育的核心问题和关键环节。新课程的全面实施必将改变我国的基础教育的面貌。“以表达为中心的语文目的教学”的目标取向与新课程的价值取向是一致的,“以表达为中心的语文目的教学”的研究与实践,事实上是在中小学语文学科中为新课程的实施进行思想上、心理上、知识上的准备,并为中小学语文课程改革开创新路、积累经验。

  二、前景展望

  “以表达为中心的语文目的教学”改革实验,以其科学的、人文的、高效的理念和方法指导改革实验,一定会取得圆满的成功。一方面,她一定会更有效地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为学校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她在提高学生素质的同时,极大地满足了家长、社会对教育的期望,必将促进抚州教育的发展。

  “以表达为中心的语文目的教学”改革实验,作为抚州教育教学改革的必要的、有效的尝试,她以全新的思想——语文教学始终围绕着“以表达为中心”这个语文教学目的,引发我校其它科目教学改革。她在抚州市实验学校的成功实验,一定会带动全市中小学的教育教学改革。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小学语文教师素养大赛学习心得    下一篇:二(3)班语文教学工作总结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