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校科室范文 > 班主任工作范文

做无米之炊的巧媳妇-- 德育需要创造

所属栏目: 班主任工作范文  更新时间:2016-11-11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有米,人人可做炊,何谓巧妇?没有米,能想办法弄米来做炊,才是巧妇!在德育过程中想办法“弄米作成炊”的过程,就是德育创造的过程,就是让德育鲜活的过程。

  在教育过程中,我们经常会为学生出现的问题而犯愁,甚至有时会为找不到合适的方法束手无策,而只能贸然的干预或简单的说教,当然,很难达到理想的效果。其实,很多德育问题都是没有现成的教材和教法,所以,德育需要创造,需要“做无米之炊的巧媳妇”的创造。

  一、德育内容需要“挖”---- 创造德育内容

  生活有多丰富,德育就有多宽广。事事皆可为德育!等是等不出来德育内容,搬是搬不出来德育效果的。没有挖掘德育素材、创造德育内容的意识,就可能错过很多德育良机。在德育工作中,我们经常会听到老师抱怨---- 常规常规,老是常规!班会班会,教了也不会!于是每周的班会,不是幸福的开始,而是痛苦和焦虑的起点。其实这是我们没有去挖掘德育内容所致。当然,挖与不挖,挖什么,怎么挖?这些都取决于我们老师的态度,只要对工作充满激情,对德育拥有热情,我们就可以“挖出”很多德育内容。

  1.教师要有主动的态度

  比如: “停课值日工作” ,如果我们只是千叮咛、万嘱咐的告诫学生要认真,要为班级争光,学生可能就是口是心非,被动完成任务,结果和学校设置这项活动的初衷相差甚远。如果我们主动去挖一挖,想一想,真正的德育就可取代简单的训诫。例如:停课值日工作

  值日工作动员阶梯式教学计划安排

  起点:第一次做值日工作

  落点一:如何科学合理地安排值日时间(主要请有经验的其他班级同学交流)。

  落点二:如何提高值日效率(言行规范示范,检查规范示范,清洁示范)----同学相互推荐、交流。

  落点三:我需要做什么?我可以怎么做?----讨论,学生代表发言,教师总结。

  结点:明确值日工作的意义

  这里有学生的参与,有形式的创新,学生的交流和示范代替了教师的训诫。这样的挖掘肯定比教师的单一训诫说教更容易深入人心,从而达到德育目标。

  2.教师要有德育敏感的心

  教师内心思想感情丰富,他的心才会更加敏感,才能抓住“刹那之间”的机会。只要心中装有学生,心中装有教育,这种敏感就是自然而然的。

  我们学校有很多活动,这些活动的目的一则在于丰富学生生活,锻炼学生能力,提高其综合素养,同时我们也给我们提供了值得挖掘的德育契机。比如每一届我班都会搞两次大家庭聚餐(学生、家长和老师),这个活动有增强大家感情的目的,但更关键是看整个过程孩子们表现的餐桌礼仪(如和长辈一起时就坐的先后、就坐的位置和怎样文明就餐等)。教师就应该敏感的留意和发现学生的一些“积极表现”和“反常现象”,及时进行有效的引导。这不正是一个很生动的尊重长辈和文明就餐的德育素材?

  我这里提到的教师的德育敏感之心,不仅仅针对班主任,也包括我们的科任教师。因为在我们的学科教学中,也不失很多德育契机。以我们的英语学科为例,其中的很多文章都很有意义,都是很好的德育素材,尤其是完形填空的文章。在讲这类文章时,如果仅仅把它当成一道题去处理,而不去挖掘和拓展试题背后的德育机会,岂不违背了教师最基本的“传道授业解惑”之职责?

  3.教师要有思考的意识

  这是一个深入思考、体会的过程,也是老师在心里构思“教育成形”的过程。记得今年暑假我去深圳、广州度假时,见了自己的同学和学生,在饭桌上,聊天过程中听他们讲了自己的奋斗史和创业史,其中都提到“目标”“付出”“坚持”这些字眼,当时我就给自己定好位:做一个聆听者和学习者。在听的过程中,我就在寻思怎样利用好我眼前的这些德育案例,并且当晚我就把素材和心得及时记在手机备忘录上,以备开学后好好上一堂生动的理想教育课。

  我在和学生谈论一个德育话题的时候,我总喜欢思考去寻找载体,创造素材。比如讲心态时,我可能会讲几个寓言故事或做几个游戏,由此展开讨论;讲个人素养时我可能会引一则新闻报道;讲学习时,我可能会举身边的例子,其中有夸张一点的褒扬也有适可而止的贬低(有时也包括对我自己),但这些都是善意的谎言,是美丽的谎言;我还可能会借助外力资源--- 以前的学生做回忆录,有成就的家长讲奋斗史等。讲德育话题只是骨架,只有添加上我们用心去思考的载体,它才会变得丰满和美丽。

  二、德育方法需要“潜”--- 创新德育方法

  德育的重点就应该是学生最关心和最需要的话题。要解决重点问题关键在于教师的“导”!要真正的导,就要适时运用有效的“法”,深入学生的实际需要,而不在表面“折腾” 。

  记得上期我班一学生的父亲由于网恋,跟自己母亲闹离婚,孩子知道后非常反感自己的父亲,后来经过多种努力父亲还是悬崖勒马,想重回家庭,母亲宽宏大量,愿意原谅,但孩子就是接受不了父亲的背叛行为,无法原谅,尽管这位父亲曾经很关心孩子。这也让孩子那段时间情绪极差,学习状态一落千丈。我了解后,说实话,心里挺心疼这孩子,看到他如此正直单纯,也挺为他高兴。但毕竟,面对这样一个还可挽回的家庭,作为老师,我觉得自己有帮孩子卸下包袱的必要,也很想教会他大度,宽容。这一次,我没有与孩子直接面谈,而是给他写了一封近2000字的信,因为我认为此时安静的文字会更能触动孩子心灵。听他母亲讲,孩子是哭着看完这封信的,并且愿意尝试着去宽容和接受自己的父亲。同时,我也给他爸爸写了一封信,与他沟通了一些孩子的想法和提了一些建议,听说他父亲也看得流泪了,我想,这泪水里应该有愧疚、有觉醒。这堂关于宽容的别开生面的德育课,一定深深地烙在了孩子的心里。

  三、德育意识需要“放”----“放”是为了“收”

  艾森豪威尔接任哥伦比亚校长时,他每天要接见两三位校长或部门负责人,忙碌几天后,他就问副校长,像这样的学校领导,一共有多少个。副校长说,共有63位。艾森豪威尔一听就喊道:“我当盟军统帅时,也就只接见3位将领。想不到做一个大学校长,却要接见63位负责人。而且他们谈的内容,我也不太懂。这对学校实在没有好处。”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老师不可能做到“事必躬亲”。 有时“放”也是一种智慧。只是什么事该做、什么时候“放”、放到什么程度等这些都需要教师思考和创造。

  比如班会课的“收与放”。我班每月有2次班会,由同学自己商量确定主题和课堂形式及内容,但最后这些都得向老师汇报,需经老师审查过关才能正式出现在班会课堂。这个“放手”让孩子们自己去做的过程,其实正是一个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的德育过程。当然,我的“收”就是为了确保德育工作始终能在我的思路下进行。其实,没有绝对的“放”,也没有绝对的“收”,能够收放自如,方为高手。

  包括一些班级集体活动,正是老师们懂得对其活动的适当放手,学生才会在这些活动中“万马战犹酣”。这种“带着脚镣跳舞”的方式,既保障了活动的有序规范,同时又给了学生创造和快乐。这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言:“给指点,给讲说,却随时准备少讲点、少讲说,最后达到不指点、不讲说,这好比牵着手走,却准备随时放手”。

  四、德育过程需要“温”----温情、“温火慢煮”

  温----德育绝不是冰冷的“思想教育”, 德育应该是最有“温情”的。在过程中要善于抓住“温情的德育”,创造有“温情的教育”。

  记得在高一入学教育时,我邀请上一届的学生杨宇写了一封信给他的学弟学妹(我这一届的学生),信中主要提醒大家高中学习不同于初中学习,要想胜在高三,必须赢在高一,高中学习很累,但有味,是痛并快乐着的历程。信中满满的全是真实的体验,温馨的忠告,就连教训都是那么情真意切,足见一个学长对他们的关爱,对母校的挂念。这些都是人文的关心,最温情的德育。

  温情的材料不一定要绞尽脑汁去寻找,只要对孩子们充满爱心,身边无数的点滴都是温情十足的材料。其实,越是身边温情的点滴,越容易打动学生而注入心里。比如高一时我班有个残疾学生,四肢都不灵便,参加不了军训,但这孩子坚持要求每天都在大本营看军训。接下来,他果真这样做了,并且从未迟到早退,他每天都在大本营预习高一新课,一看就是一个很爱学习的孩子。后来,我又了解到他特殊的家庭背景,但他依然坚强的追逐自己的梦想---当一名医生。所以对这个孩子,我除了疼爱,还有敬佩!但我很清楚,这份敬佩,绝不仅仅在我这里,更该在全班同学心里。所以,征得这孩子的同意后,在军训入学教育系列活动中,我特意安排了一堂《奋斗的青春最美丽》的主题班会,这堂课的主人公就是这残疾孩子。在课上,不少孩子被身边这最近的感动触动着,激励着,情不自禁的流了泪。第二天,接到不少家长的电话,都说当晚孩子们打电话和自己分享着这份感动和鼓励。很显然,在今后的生活中,大家得到的除了源于这位特殊同学身上无形的鼓励之外,还有同学间的更多关心和帮助,无疑这也让班级凝聚力陡增。这份温情无声但深刻地铭记在大家的心里!

  其次,“ 温”还有“慢”的意思, 慢就是“浸润”。德育也是一个静待花开过程,不是一蹴而就,一劳永逸的,需要“温火慢煮”,这是对耐心和技巧的考验。德育是一项艰巨的任务,所以需要在细节中慢慢渗透和浸润。正如老子所言:“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陶行知先生说“行动是老子,思想是儿子,创造是孙子”。很显然,行动很重要,但必须在思想中生存,在创造中升华。所以,德育需要思考!德育需要创造,需要“巧媳妇做无米之炊”的创造!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班主任的教育智慧    下一篇:德育课教案:我们不做潜在的失业者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