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计划总结 > 数学计划总结

读《数学教育展望》有感

所属栏目: 数学计划总结  更新时间:2019-03-15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数学,是一门发展学生思维的学科,在社会的发展中,对数学学习的要求越来越高,为了顺应时代的发展与变化,让学生喜欢数学,能更好地学好数学,这在未来的数学教育中很重要。

  今天,认真读了《数学教育展望》中的“数学教育中的数学活动”这一章节,感受颇深。著名数学家波利亚说,数学应该是一种有活力的活动。他认为,如果可能每个人都应该参与数学,亲自体验一下数学,也就是说在一定程度上积极地参与发现活动,并且在很大程度上通过猜测来实现。他认为应避免把数学理解为一种常规的、形式主义的演绎学科。其实数学类似于自然科学,取决于猜测、顿悟与发现。
  数学活动的目的在于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探究思维能力。可长期以来,我们的数学教育偏重数学知识的传授,而对数学活动的组织尚不充分。许多关心中国教育的外国专家、教师甚至学生,都有这么一种困惑,中国学生的数学知识非常扎实,并能在国际性比赛或测试中名列前茅,但是他们在选择进一步深造的专业时,常常把数学专业搁在一边。原因何在?其实很重要的点是,在我们的中小学校的数学教学中强调的是数学知识与解题技巧的反复操练,学生很难将学校学习的数学与他的生活、他今后的职业联系起来,因此,一旦中学毕业,意味着解脱了数学的学习。在学生们看来数学就是一种反复操练的知识,很难体会数学可以作为一种积极活动的存在。著名数学家、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曾经形象地表述:历来,数学被当作一门现成的学科来教。把定义、法则和算法教给学生,然后要求他们执照这些进行学习。其实只有少数人是这么学习数学的。如果你问数学家们是怎样念书的,他们中的大多数人会回答你,他们设法再创造内容,我相信年轻的学生可能也有同样的权利。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教授在与我国数学教育家张奠宙教授谈论数学教育时,也曾建议数学学习“要面对原始问题,不要淹没在文献海洋里。”反观我们周围也不少学生,面对一系列结构清晰的数学问题,他们胸有成竹,能很有条理地进行推导,直至得出答案。但是,当他们面对一种真实复杂的数学情境时,会显得束手无策。这就说明我们的教学善于创造一个封闭的系统,在这些系统中总是奖赏那些训练记忆和分析能力强的学生,而忽视那些具有创新和实践能力的学生。显然,作为积极活动存在的数学,应该引起我们数学教育研究的关注。
  反思自己的教学,有很多次我也设计了让学生独立探究的数学活动教学环节,但往往到要尝试时打了退堂鼓,心里总是担心这么小的孩子行吗?这样做每个孩子掌握的知识都牢固吗?今天学习后,我才明白,我是多虑了。因为数学活动能造成研究问题的情境,产生学习的内在动机,并在学生的意识中引起类似科学研究的任务和问题,促使他们努力去探索和掌握科学结论,从而提高学生的智慧,发挥学生的智能。这种效果对于一个学生来说不是最有用的和最理想的吗?这也是我们课堂教学所追求的最高境界。到这儿,我想对自己说:相信我们的孩子吧,他们一定能行!这也是我想对全体教师说的心里话。
  我深知,在教学实践中,学生是否学有所成,最终在于学生的自身努力。在课堂上,教师一个人即便是再卖力气,但如不能很好地调动学生参与学习活动、投入学习活动之中,教师的努力也必将付之东流,是达不到预期目标的。在以往的教学中,我就常常为学生不能更多地参与数学活动而着急。 在今天的理论学习中,结合自己所教的学科,针对工作中的主要问题,我认识到,课堂教学是否卓有成效,关键要看学生是否在创设的数学活动里,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获得一定程度的发展。由此看来,数学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充满生命力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学生要有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在自主探索、亲身实践、合作交流的氛围中,解除困惑,更清楚地明确自己的思路,并有机会分享自己和他人的想法。在合作交流、与人分享和独立思考的氛围中,倾听、质疑、说服、推广而直至感到豁然开朗,这是数学活动的一个新境界,数学学习活动变成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生成、张扬、发展、提升的过程。基于此认识,我想就数学教学活动谈谈自己点滴想法。
  首先,我觉得要解决教师自身的问题。一是要进一步开放自己的课堂。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而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永远是主导者。我们教一门学科,不是要建造一个活着的小型藏书室,而是要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参与知识获得的过程,因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一个积极的探究者,认识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种产品。为此,在教学中,我们要为学生创造条件、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去参与、去发现。  二是要相信我们的孩子能行。新课程改革要求学习者由“被动接受”知识转化为“主动发现”的“积极学习”。我们课堂上如果把学生当成一个听众,学生被动学习,久而久之,必然失去参与学习的兴趣。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参与、发现、探索是学生的本能,如果没有压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自然而然地显现出来,帮助学生去探索知识。作为教师,我们应很好地保护这种本能,树立新的教学观,切实地把教学当作师生互动的过程,善于把育人的目标与教学意图化为学生自己的学习要求,引导学生在不断求知过程中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才能使学生在活动中,全面、充分、和谐地发展。
  其次,数学活动中要提供丰富的活动内容及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空间。但凡优秀教师,他每堂课中都有大量便于学生操作的内容。如“逛超市”中设计了“价格计算单”,“三角形的高”里设计了“看谁先摘到花”,“给老师出谋划策”里设计了“装修方案”,在“长方形、正方形”里设计了“涂色、对折”,在 “一个数除以分数”里设计了“必须将手中的纸条对几折之后,才能用手中的尺子一次量出这张纸条的长度”等操作的内容来更好地促进学生对数学的理解。无论是什么样的活动内容,我们都要有给学生提供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余地,让学生在讨论的基础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学生只有在充分思考、探索与合作交流中从事学习活动,借助于学生之间的互动,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之间的共同进步。正所谓“一个人吃一个苹果,最后得到的也只能是一个苹果;但一个人说一种思考的方法,你将得到更多的方法。”
  第三,既然是活动,势必要让全体学生参与。让全体学生感受数学活动的愉悦。每个孩子,相貌会有美丑,智商会有高低,理解有深浅,但人的尊重需求,是与生俱来的。这样来说,最重要的就是教师的态度了。教师应是一个公正的法官,对每个学生都是等同的。特别要面向所有的中等生、“学困生”,对他们应当变忽视为重视,要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天天看到老师亲切的目光,能感受校园生活的幸福。老师的每一句赞扬、每一次鼓励,对学生都是一种激励。即使是有些学生还存在许多不足的时候,也要创造条件使他们有机会体面的表现自己,使他们觉得努力一点会表扬,就有进步,就愿意继续努力学的。这样学生就能蒙发上进的心理,进而喜欢数学。
  总之,数学课堂是师生活动的课堂,是生生互动的课堂。能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知识,形成技能,是我们数学老师所应追求的。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活用书本习题 开发学生潜能    下一篇:三位数乘以两位数的笔算教学反思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