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计划总结 > 语文计划总结

统编初中《语文》七年级常见问题答疑

所属栏目: 语文计划总结  更新时间:2022-08-20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1.问:《木兰诗》开头“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的“唧唧”,是指叹气声,还是指织布机的声音?
答: 关于这里“唧唧”的意思,历来有三种不同的解释:(1)叹息声;(2)织布机的声音;(3)虫鸣声。这三种解释都可以说得通,《教师教学用书》里也给予了说明。从一线教学实践情况来看,老师们主要纠结于前两者:“唧唧”作为拟声词,听起来就像是织机声,为什么教材采用“叹息声”的解释呢?
其实, “唧唧”这个词在古诗文中用来表示叹息声,是很常见的。 如白居易《琵琶行》:“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元稹《长庆历》:“年年岂无叹,此叹何唧唧。”宋代王若虚《滹南诗话》:“夫笑而呵呵,叹而唧唧,皆天籁也。”
余冠英选注《乐府诗选》,也认为这里的“唧唧”是指“叹息声”。他通过对南北朝民歌的综合考察指出:“第一句《文苑英华》作‘唧唧何力力’,注云:‘力力’又作‘历历’。开头六句从《折杨柳枝歌》来,《折杨柳枝歌》有‘敕敕何力力’一句。‘敕敕’‘唧唧’‘力力’‘历历’以及《地驱乐歌辞》的‘侧侧’都是写叹息声。”
有研究者从反向进行探究,通过对汉魏六朝以及唐宋元明清时期40余部总集类文献进行梳理后发现,在这些文献中,织布机的声音主要用“札札、扎扎、促促、哑哑”形容,而未见“唧唧”的用例。可见,将“唧唧”解释为“织布机的声音”,虽然在这首诗里似乎说得通,但正是古话说的“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综合这些情况,“唧唧”解释为叹息声是准确的。
2.问:《木兰诗》中“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中的“骑”,读qí还是jì?类似的现象还有哪些?关于中小学语文教材中古诗文的这类注音问题,目前的处理原则是怎样的?
答: 教材所选古诗文中多次出现的“骑”,最先出现应在七下《木兰诗》, 应该读作“qí”。 《现代汉语词典》标注,有些义项“旧读‘jì’”,但在现代汉语中可以都读“qí”。《汉语大词典》只标“qí”一个音,《汉语大字典》“jì”音下只有一个姓氏义项,其他义项都读“qí”。
类似的情况如下:
“猿鸣三声泪沾裳”中“裳”的读音 ,《现代汉语词典》除了一个只在“衣裳”中出现的轻声“shang”外,只有“cháng”一个读音, 应该读作“cháng” 。《汉语大字典》也只有一个读音“cháng”。但是要注意的是,这里“裳”的意思不是“下衣”,而是“泛指衣服”(《汉语大字典》义项2,例句即课文句子),因为泪水只打湿下衣不合情理。《现代汉语词典》把“裳”只解释为“下衣”,是将词义缩小了。
“浑欲不胜簪”中“胜”的读音,应该读第四声。 《现代汉语词典》解为“能承担,承受”时读第四声,又标注有旧读音为第一声。《汉语大词典》解为“能承担,承受”时直接标第四声,《汉语大字典》“胜”只标一个读音,就是第四声。
“松枝一何劲”中“劲”,读后鼻音“jìng”。 《现代汉语词典》区分得很清楚,作“刚劲有力”讲时读后鼻音。《汉语大词典》的区分相同。“劲”这个多音字出现在小学二年级上册教材,诗作赏析中明确给出了“刚劲”的解释,读音是不难弄清的。
以上这些读音,按照现代汉语的常见读音读即可。
3.问:《陋室铭》中的“白丁”为什么解释为“平民,指没有功名的人”而不是“平民,这里指没有什么学问的人”?
答: 这两个义项都有辞书依据,如《汉语大词典》“白丁”条目有义项“不学无术或缺乏知识的人”,而商务印书馆《古代汉语词典》中,“白丁”条目则有“没有功名、没有官职的平民”义项,巧的是这两本常见工具书也都举的是课文这一句的例子。
那么, 统编教材为什么选择了“没有功名的人”这个义项呢?这是慎重推敲的结果。 编写组以《全唐诗》及其《补编》《全唐文》及其《补编》为范围,调查了“白丁”在唐代诗文中使用的情况,检索出的用例,如韦应物《采玉行》“官府征白丁,言采蓝溪玉”,皮日休《奉和鲁望读阴符经见寄》“得之贼帝尧,白丁作天子”,又如《陈破百济军事表》“频年征役,唯取勋官,牵挽辛苦,与白丁无别”等,基本围绕“没有功名官职的平民”和“无军籍的壮丁”两个义项,由此可知,在唐代诗文中“白丁”表示“没有什么学问的人”这个用法虽不可断定没有,但至少是颇为少见的。
有意见说,课文这里的“白丁”解释为“没有功名的人”,不如解释为“没有学问的人”,更能体现出作者品格的崇高。对这个意见,我们不妨从以下两个方面思考:其一,对待古人,应该有历史眼光,放在当时的社会中去看待,而不宜主观拔高。王力先生在对《陋室铭》的分析中就指出,“往来无白丁”这一句,“也表现了他(刘禹锡)是不接近劳动人民的”。其二,从作品来看,这一句在全文中主要的作用是衬托突显“陋室”之不“陋”,我们并没有必要把它看作是对作者品行心性的完整揭示。来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书法与写作社团活动计划    下一篇:统编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常见问题答疑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