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英语论文

走出新世纪英语导入课的误区

所属栏目: 英语论文  更新时间:2015-01-10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一. 问题的提出

    新世纪英语教材是上海市二期课改的产物,它采用了主题教学法(theme-based approach)、结构功能法(structural-functional approach)相结合的编写体系,每个单元以一个主题或话题为中心,展开听、说、读、写的实践。根据教学大纲和学生学习实际情况,我们一般用7—8个课时完成一个单元(unit)的教学任务。我们习惯上把每个单元的第一课时称为导入课(Lead-in)。
    每次在新单元的教学前,我都会认真思考,如何上好这个单元,怎样在导入课时就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激发学生学习新单元内容的欲望和兴趣。瑞士著名教育家皮亚杰说过:“所有智力方面的活动都要依赖于兴趣。”这句话真知灼见地道出了兴趣对学习的重要性。兴趣是推动学习的内在力量,是学生学习的强大动力。学生一旦对新课产生浓厚的兴趣,就乐于接触它,并且兴致勃勃地全身心投入学习和探索,从而取得事半功倍的成效。因此,自己在平时的教学中,一直留心思考希望能上好每一节导入课。然而,回顾自己这几年的教学,发现当时自己煞费苦心精心设计的导入课虽有成功之处但也存在不少问题,曾陷入误区。下面就以两节导入课教学案例谈谈自己的思考。

二. 误区

    案例一:新世纪英语高二第二学期第五单元 Unit 5 Great Scientists


    在设计这节导入课时,我花了不少心思。这些伟大的科学家虽离我们久远,但他们的理论、成就、发明和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于是在powerpoint的帮助下让学生回忆早晨被闹钟闹醒,开灯,起床,吃早饭(屏幕显示厨房、微波炉、基因食品)到选用不同的交通工具来校上课的切身的生活经历,然后过度到假日游乐场所游玩并以“过山车”为例,紧接着过度到乘轮船、火车、飞机、磁悬浮列车去国内外旅游。又引出火箭、宇宙飞船的成功发射到人类实现在太空行走探险等航天事业的发展,最后指出我们也可能实现在浩瀚宇宙中遨游的梦想。通过这一系列语言、图片、动画的铺垫和引导,进而提问:是谁让我们可以享受如此美好的生活,实现一个又一个梦想?自然引出“科学家”这个主题。
    在引入主题后便进入知识竞赛的环节。通过这个环节让学生了解伟大科学家的概况,介绍他们的理论和所取得的成就。题型也是多样化的:一般的选择题、快速阅读题、翻译题、听力猜测题。学生的兴趣再次被激发,积极参与竞赛活动。
    第三个环节是学生的小组展示活动。课前把全班分成四个小组,每个小组负责向全班介绍一位科学家。要求学生搜集相关资料,并设计一个独特的节目来介绍这个人物。我给了学生一些提议如:人物访谈、记者招待会,知识竞赛节目、新闻报道等,还有一个特殊的要求:每个节目必须要和“观众”互动。通过这个“活动任务”可以改变以往学生处理资料粗糙的情况,给学生提供了展示的空间和舞台,而且使每位学生都能积极参与本小组和其他组的活动。实践证明给学生空间,他们会创造“惊喜”。他们分别设计了“新开心辞典”介绍居里夫人;“超级明星访问”,介绍爱因斯坦,在访问中设计了许多错误,要大家找错;“成长故事”,以小品的形式再现发明家爱迪生的成长经历;“新家庭演播室”访问杨振宁的妻儿。并且每个小组都恰当地使用了多媒体。整个活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在学生进入小组展示之前我先提出问题:是什么让这些科学家取得如此大的成就,为人类做出杰出贡献。并在每个小组展示后做简短总结,同时引导学生思考。在展示活动后让学生小组讨论,然后发表自己的见解。学生经过思考讨论后,从科学家们的“天生才干”为起点,进一步探讨他们的人格魅力,崇高品质。
    当时这节课是依据学校提出“以学生为主体”,“给学生发展的空间”,“ 激活课堂”要求设计的,较好地体现了“五活”教学法理念,也得到了学校的好评。
    然而,仔细推敲这节导入课,就会发现几个问题。


    误区一 导入课脱离文本(课文)
    导入课最后的着落点在哪里?把学生引入到课文了吗?这个单元的主题是伟大的科学家,在课本上出现了爱因斯坦、达尔文、爱迪生和杨振宁四位中外科学家的图片,课文(text)是 The Father of Modern Physics《现代物理之父》,介绍爱因斯坦的生平、取得的伟大成就、兴趣爱好和人格魅力。这节导入课的确紧紧围绕着伟大科学家这个主题开展了各项教学活动,但至始至终没有触及课文内容,甚至就没有打开过书本。可以说只导入了一个话题,而不是导入核心课文。
    误区二 导入课与拓展课的混淆
    这节课涉及的绝大多数都是课文以外的内容又和拓展课有多大的区别呢?后者是对学习任务的总结和延伸,依托本课的话题,利用所学到的词汇、句型、语法,从知识、思维能力、听说读写技能方面、跨文化交际方面进行拓展。重点在能力的提高和所学内容的实际运用上,是由课内走向课外;而导入课,就要把学生带进一个崭新的知识情境中去,要让学生对学习感到亲切、有兴趣, 把学生积极性调动起来, 唤起学生对旧知的回忆, 激发起对新知的学习热情。是由课外进入课内,主要是为核心课文教学服务的,要进入课文。

    案例二:新世纪英语高一第一学期第六单元Cartoons and Comic Strips.

    第一步,从课本上的那幅漫画入手(漫画通过ppt在大屏幕上显示),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解读漫画内容,并派代表讲述这个小故事。学生们的理解角度各不相同,分别呈现了不同的故事,展示了学生们丰富的想象力。紧接着引导学生从课文中寻找作者对这幅漫画的解读完成段落C阅读,和自己的理解比对比。
    第二步,再次让学生观察这幅漫画,提出问题:这是cartoon (漫画) 还是 Comic Strips(连环漫画)? 为什么?学生给出不同的答案后,要求他们阅读段落B“求证”。了解两者的定义后,引导学生阅读段落A, 回答四个问题:1)Why was cartoon born? 2)When was cartoon born?3)Why didn’t the old cartoons attract many people at first? 4)When did comic strips appear? 通过阅读和解答,学生了解了漫画的起源。
    第三步,第三次让学生看这幅漫画,提出 “What do you think of this cartoon?” “Is it interesting? Is it funny? or …? 在学生回答后,追问 “Is it only funny ?” 又通过ppt 向学生们展示了一组名为This is life!的配乐漫画(15幅),既滑稽可笑,又富含生活哲理,引人思考。让学生自己得结论:“Cartoons and comic strips can bring us not only amusement but food for thought as well. ” 也就是课文段落D的内容:漫画的作用或功能。再追加一问: “Will children like these cartoons? ”以引出漫画的发展。(课文剩下的三个段落讲的是漫画的发展。)
    第四步,听力理解。
    第一个题型,判断正误。(T/F)(听段落E)
( )1. Reading cartoons and comic strips had long been a favourite pastime for children until the end of the 20th century.
( )2.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printing and drawing technique, cartoons and comic strips won children’s favour.
    第二个题型,填空。(听段落F)
    Today the characters in cartoons and comic strips range from children to adults, pets to fancy animals, and ordinary people to superheroes. Micky Mouse and Garfield the Cat make children think and imagine actively. Superman and Batman bring villains of all sorts to justice. Father and Son expresses human love and sympathy in lively comic strips. They are only a few outstanding examples among the many wonderful products in the field.
    在讲到连环漫画《父与子》是,我选择了其中的两组显示在大屏幕上,并要求学生以开火车的方式每人描述一幅图片,最后一位学生则要讲出这组漫画的寓意。我知道班上有不少同学是漫画高手,就提议大家也创作一组反映自己与父母关系的家庭生活漫画,从中感悟到父母对自己倾注的无微不至的关爱。
    课文的最后一段讲的是数码革命给漫画和卡通注入了新的生命。提出了“计算机制作的卡通最终是否将取代手工绘制的卡通”的问题,也明确表达了作者自己的观点。
    第五步,给学生观看两个动画片段《三个和尚》、《海底总动员》。第一,再次让学生感受漫画的两个功能(娱乐和引人思考)作为对这节课的一个总结。第二,请学生说出两者在制作上的不同,并让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课的最后是和学生们分享了一个用word 文章格式制作的动画“Pencil”,给学生布置了作业——完成一份小组报告:Will computer-made cartoons replace hand-drawn ones completely? (Yes. Why? / No. Why? )(电脑制作的漫画是否最终会完全取代手工绘制的漫画。为什么?)
    这节课上下来的总体效果是不错的,但仍然有不少问题存在。

    误区三 导入课把课文分解支离破碎,缺乏整体性。
    这节课,我对课文做了很细致的分析,把课文一段段分割开,针对每个段落采取了不同教学手段和方法,注意到读,听,说相结合,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但学生对课文的整体把握和理解就被破坏了,使课文缺少了一根精神主线,像一堆散落的珠子。其实,完全可以在课的最后让学生再次阅读全文,梳理出一条清晰的脉络出来。但实际情况是,没有时间了。也就是导入课陷入了另一个误区。
    误区四 导入课容量过大
    这节课未能在40分钟内完成,是拖堂完成的。课上得非常流畅,顺利,没有任何耽搁,时间却不够。这也是导入课的通病,总觉得有很多“好东西”要和学生们分享,有很多教学活动要进行,总想面面俱到。例如,关于《父与子》漫画的故事接龙,完全可以在口语拓展课上进行;15幅漫画,完全可以减半和学生们分享;最后的“Pencil”也可以不做展示,因为之前的两个卡通片段已经说明了问题。
    误区五 导入课PPT的过度使用
    这节课的ppt制作花费了我不少时间和精力,“作品”也可谓是非常精美、细致的。充分利用的各种文字、图片、声音、动画、音像的优点,以辅助教学。在要求学生限时阅读时,我选择了轻柔的背景音乐来记时,音乐停,时间到;各种文字、图片、动画在屏幕上出现时,我选择了不同的出现方式,飞入、旋转、螺旋等等;在第二个听力填空的段落下方,我还相应填加了卡通形象的动画图标,他们在屏幕上一一闪动着。在制作时,我只简单地考虑了学生的兴趣、学生的喜好,但没有考虑到这些动画同时也会把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注意力转移到动画上而影响了听课效果。在教学过程中,我也一直被ppt牵制着,始终站在讲台上,没有机会走到学生中去和他们近距离交流。

    此外,导入课也会存在这样的误区,过分强调导入课的激趣作用,忽视导入课的实效性和时效性。还有几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是不是每个新单元都需要一节课的时间来导入?是不是每个新话题都需要以导入课作为第一课时?

三. 走出误区
    到底怎么样才能走出导入课的误区呢?
    首先,要准确把握教材,明确教学目标。教材是按照课程标准编写的最重要的教学资源之一,是英语课堂教学的主要文本。新课程标准倡导跳出文本,并不是不要文本,跳出文本首先要基于文本,这对于导入课尤为重要。教师的首要任务是钻研教材、把握教材、明确这个单元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要点,对之进行分解,确立导入课的教学目标。这样导入课就不会脱离文本(核心课文),和拓展课混淆难分了。在教学目标的指引下,在研读分析文本的基础上,也可以避免出现课文被简单分解支离破碎,缺乏整体性的、缺乏精神主线的现象。

第二,要明确激趣是导入课的重要作用之一,不是唯一的作用。要避免为了激趣而激趣,或一味追求课堂气氛的活跃,要围绕教学目标展开各种切实有效的教学活动,设计层次清晰的教学步骤,采取多种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和手段,使教学过程有序而富有逻辑性,各环节之间的衔接能自然、流畅。

第三,要合理使用多媒体教学辅助手段,不可喧宾夺主,华而不实,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影响课堂教学的效果。

第四,至于导入课课时长短的问题,要依具体情况而定。如学生对一话题,对一文本已然熟悉,有足够的背景知识,就不需要花大量的时间导入,要注重导入课的时效性和实效性。

二期课改下的新英语新课程标准强调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规定英语教学必须遵循“学生主体性原则”,“在教学过程中,应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要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要让学生敢于开口,乐于实践,让他们树立自信心、获得成就感,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重视学习方法的指导,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在设计教学时、上课过程中,课后反思时,都以此理念为指导,定能上好每一节导入课。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二期课改下的一堂英语口语课——设计与反思    下一篇:Daily talk 在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实践与思考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