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人教版地理 > 七年级下册

印度(第二课时)教案

所属栏目: 七年级下册 次浏览
下载地址: [下载地址1]
文本内容:
第三节 印度第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分析印度粮食生产由大量进口到自给有余的变化原因;了解印度经济发展的状况,简述其服务外产业发展的过程。目标:通过分析印度服务外产业发展的历程,培养学生由表及里地剖析问题的思维。德育目标:树立发展应与环境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观念,树立发展中国家也能腾飞的坚定信念。教学:印度的粮食问题及印度服务外产业发展的基本情况。教学难点:印度发展软件外产业的条件。教学法:讨论、归纳、图表分析为主的法。第二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印度是世界第二人口大国,对粮食的消费量极大。因此,印度政府历来十分重视粮食生产。下面我们就来谈谈印度的粮食问题。[讲授新课]1.提出问题,分组讨论。(1)印度在20世纪60年代之前,粮食生产不能自给的原因是什么?(2)印度在20世纪60年代之后,粮食迅速增长的突破口在哪里?2.学生发言,教师小结。由水旱灾害频繁、生产技术落后等原因,在20世纪60年代之前,印度粮食不能自给,每年都需要进口大量的粮食。现在,印度粮食能够自给要归功20世纪60年代推行的“绿色革命”。(学生朗读P38阅读材料“绿色革命”)“绿色革命”改进了粮食生产技术,使粮食供应状况逐步得以改善。目前,印度粮食不仅能够自给,而且还有一定的余粮可供出口。板书:三、自给有余的粮食生产3.课件展示:图7.43“印度水稻和小麦的分布”,图7.43“印度年降水量的分布”和图7.34“印度的地形”,将三幅图进行对比,分析粮食作物的分布与降水量的地区分布、地形分布的关系。4.小组讨论,评价点拨。水稻和小麦是印度主要的粮食作物,二者的产量均居世界前列。通过对照可以发现,水稻主要分布在降水充足、地势平坦的恒河平原和沿海平原上,而小麦则主要分布在降水较少、光照足的恒河上游和德干高原西北部。这也说明,农业生产和自然条件的关系是极为密切的。而“一水土养一人”,不同的地有着不同的地理环境,人们的生活习惯和式也有很大的差异。板书:四、迅速发展的外产业1、读图7.44,7.45及教材内容来学习 印度利用本国人力资源丰富、劳动力成本较低、英语普及、信息技术发展较早等优势,积极承接国外服务外订单,法杖了信息技术服务外产业,后来服务外扩展至会计、金融、保险、制药和工业设计等领域。被称为“世界办公室”。 特点:信息技术含量高、利润大、资源消耗少等特点。中心城市为班加尔!印度软件外产业的发源地是班加尔。 2、软件外产业空间分布特点,读图教材图7.45来学习此部分内容找出20世纪80年代的软件外产

 

印度(第二课时)教案
上一篇:印度(第一课时)教案    下一篇: 印度教学设计
相关资源
本册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