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人教版音乐 > 七年级上册

《包楞调》教案

所属栏目: 七年级上册 次浏览
下载地址: [下载地址1]
文本内容:
《楞调》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民歌,感受齐鲁支脉音乐文化特点,欣赏不同地区不同风格的民歌,感受我国民歌的流变性。2.了解并掌握“鱼咬尾”这种中国传统音乐的结构形式,并能够灵活运用、创编旋律。教学 了解《楞调》《沂蒙山小调》《女》等齐鲁支脉民歌的特点。掌握“鱼咬尾”的结构形式。教学难点 体会不同地区音乐作品的音乐意境,掌握民歌的流变性。教学法和手 练习法 教授法 演示法 视唱法 歌唱法等。教学准备  钢、 放音机、磁带、多媒体。教学过程一、导入1.师:你们知道战国时期齐鲁等国是现在我国的哪些省吗?生: 括、、、及苏北徐州地区。2.师:今天,老师就带领同学们进入齐鲁支脉的音乐世界。二、新课教学1.欣赏《楞调》 师:聆听歌曲,说一说这首歌曲给你最突出的印象是什么?它对歌曲的情绪产生了什么影响? 生:“楞楞楞”这些衬词的印象最突出,使歌曲情绪既开朗又活泼。 师:这是一首流行成武县一带的民歌,因衬词“楞楞楞”而得名。2.欣赏《沂蒙山小调》 师:聆听歌曲,请同学们为歌曲划分乐句。生划分。 请同学们边听音乐边仔细观察乐谱,找出旋律发展的规律。生思考听辨后回答。 师:这条旋律的发展规律我们称之为“鱼咬尾”。鱼咬尾是指前一乐句的结束音与下一乐句的第一个音相同,也叫衔尾式、接式或连锁传递,是中国传统音乐中发展规律的一种见法。3.欣赏不同版本的《女》教师播放和两个地区的民歌《女》的音响。师:不同地区的《女》有什么异同?生:民歌节奏密集,可以说是民歌上加花形成的。三、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大家能在欣赏、演唱《沂蒙山小调》中发现、认识“鱼咬尾”这种民族音乐的发展手法。在欣赏民歌、民歌《女》后能说出他们的不同。熟悉了《楞调》的旋律,了解了它的情绪。

 

《包楞调》教案
上一篇:《乌苏里船歌》歌词及歌谱    下一篇: 《孟姜女哭长城》教案
相关资源
本册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