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人教版语文 > 九年级上册

九年级上册部编版语文水调歌头教案

所属栏目: 九年级上册 次浏览
下载地址: [下载地址1]
文本内容:
《水调歌头》教学目标1.了解作品背景,熟读并背诵课文。2.把握内容,理解作者的情感变化。3.体会词的意境,感受“月亮”所寄寓的内涵。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古往今来,多诗人以月亮为题材来吟诗词,你能背一些咏月的诗词吗?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白《静夜思》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继《枫桥夜泊》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时照我还。——安石《泊船瓜洲》春花秋月时了?往事知多少。——煜《虞美人》千年以前,大文豪苏轼也在中秋明月下对酒当歌,写下了千古传诵的咏月名篇——《水调歌头》。今天,就让我们走近苏轼,走进他的词。【教学提示】可播放歌曲《明月几时有》,引导学生关注课文内容。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了解作者,了解写作背景作者简介: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他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庭坚并称“苏”;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创作背景:这首词是宋神宗宁九年(1076年)中秋作者在密州时所作。词前的小序交代了写词的过程:“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苏轼因为与当权的变法者安石等人政见不同,自求外放,辗转在各地为官。他曾经要求调到离苏辙较近的地为官,以求兄弟多多聚会。宁七年(1074年)苏轼差知密州,到密州后,这一愿望仍无法实现。宁九年的中秋,皓月当空,银辉遍地,词人与弟弟苏辙分别之后,已七年未得团聚。此刻,词人面对一轮明月,心潮起伏,是乘酒兴正酣,挥笔写下了这首名篇。【教学提示】词:是一种新体诗歌,盛行宋代的一种文学体裁,标宋代文学的最高成就。词按字数的多少大致可以分为小令、中调和长调。词有词牌,每一种词牌都代表一支曲子,有严格的字数和平仄要求,一般的词人只负责“填词”就行了。词的内容一般分为上、下片。词基本分为婉约派、豪放派两大类。婉约派代表:柳永、清照。豪放派代表:苏轼、辛弃疾。目标导学二:朗读诗词,把握节奏1.初读文本,借助工具书梳理字词。2.教师范读或播放范读音频,学生模仿着读,并在朗读中把握朗读节奏。节奏划分: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楼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似/在人间。  转/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

 

九年级上册部编版语文水调歌头教案
上一篇:九年级上册语文诗词三首教案8    下一篇: 九年级语文上册13行路难教案
相关资源
本册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