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人教版语文 > 九年级上册

第23课《三顾茅庐》教案

所属栏目: 九年级上册 次浏览
下载地址: [下载地址1]
文本内容:
第23课* 三 顾 茅 庐【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按事情发展的顺序有条理地复述课文。2.掌握小说中备和诸亮的形象特征。3.学习备的诚心诚意、礼贤下士的品质;初步认识诸亮的雄才大略。【教学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按事情发展的顺序有条理地复述课文。掌握小说中备和诸亮的形象特征。【教学目标】学习备的诚心诚意、礼贤下士的品质;初步认识诸亮的雄才大略。【情境导入】同学们,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群雄纷争。备胸怀大,急寻求人才,辅助自己实现统一大业,是就有了“三顾茅庐”这一典故。历史上用了“凡三往,乃见”这五个字来记载这一过程,而贯中则依据这五个字,将其洋洋洒洒地书写了近五千字。那么,他究竟比历史的记载多了些什么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走进《三顾茅庐》,去一探究竟!【新课解读】一、速读课文——理清结构速读提示及要求:1.了解作者及作品,画出字词,读准字音,辨清字形。2.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备“三顾茅庐”的根本目的是什么?3.理清本文的思路。明确:1.(1)作家作品①作者名片:贯中(约1330—约1400),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太原人。元末明初著名小说家、戏曲家,是中国章回小说的鼻祖,代表作《三国演义》。其他主要作品有小说《隋两朝传》《残五代史演义》《三遂平妖传》。杂剧《宋太祖虎风云会》。②作品简介:《三国演义》全称《三国通俗演义》,长篇历史小说,是中国古代长篇章回小说的开山之作。《三国演义》作品写的是东汉末到西晋初这一历史时期、蜀汉、三个统治集团间政治、军事、外交等各面的复杂斗争。通过这些描写,反映了汉末大分裂时代的苦难和明仁政的愿望。其结构宏伟而又严密精巧,语言简洁、明快、生动。战争描写是《三国演义》突出的艺术成就。《三国演义》代表着历史演义小说的辉煌成就。(2)字词殆(dài)  拜谒(yè)  失礼(lǐ)  叩门(kòu)傲慢(ào) 疏懒(shū) 愧赧(nǎn) 鄙贱(bǐ)赐教(cì) 倾颓(tuí) 鼎足(dǐnɡ) 躬耕(ɡōnɡ)荒芜(wú) 如雷贯耳(ɡuàn)   思贤如渴(xián)箪食壶浆(dān)   顿开茅塞(sè)(3)理解词义①迟迟:太阳缓慢落山的样子。②愧赧:因羞惭而脸红。③如雷贯耳:像雷声穿过耳朵一样,形容人的名声很大。④思贤如渴:比喻迫切地想招致有才德的人。⑤箪食壶浆:用箪盛饭,用壶盛浆。 ⑥顿开茅塞:形容忽然理解、领会。2.记叙了备三顾茅庐,诚心诚意请诸亮出山,辅佐他完成统一国家大业的故事。兴复汉室,建立功业。3.本文的结构

 

第23课《三顾茅庐》教案
上一篇: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三顾茅庐教案    下一篇: 统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教案(人教部编版)三顾茅庐
相关资源
本册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