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人教版语文 > 七年级下册

《土地的誓言》解读

所属栏目: 七年级下册 次浏览
下载地址: [下载地址1]
文本内容:
《土地的誓言》解读端木蕻是东北流亡作家群的重要成员。这个创作群体括了“九一八”事变之后从东北流亡到及关内各地的一些青年作者,除了端木外,还有红、军、群、骆宾基、烽、白朗和辉英等人。他们以集体的姿态出现在20世纪30年代中期,表现出了独特的群体思维和群体意识,给文坛带来了强烈的震撼。他们开辟了抗日文学的先河,以强烈的爱国主义情绪把作家的情感与东北的茂草和高粱交织在一起,将日寇的暴行、人民的屈辱和铁蹄下的杭争真实而具体地展示了出来,呈现出了苍凉悲壮的时代风格和强悍粗犷的艺术特色。除此之外,他们还怀着淡淡的忧愁和哀伤回忆起那片魂牵梦绕的破碎家园,字里行间渗透了对故乡山水和民众深切真挚的眷恋,并进而对民族的命运和人生的遭际展开了深入的内省和反思。因此怀乡的主题在东北作家群的笔下,不太可能有牧歌式的悠然和童话般的静谧。东北的长白山和黑土地,是作为国仇家恨的历史见证而存在的,它必然要承载起复杂而深沉的情感。《土地的誓言》正是这样一个有着独特韵味的怀乡作品,它是远离故土的游子以全部的热情和思索吟唱的一曲大地之歌。在中国现代的作家中,很少有人像端木蕻这样,将土地看成自己的命脉和根基。正如他在《土地的誓言》中宣称的那样:“土地是我的母亲,我的每一寸皮肤,都有着土粒……我是土地的族系,我不能离开她。”东北本来就是满族的发源和聚居之地,作为一个满族作家,端木对养育了祖辈的土地,始终怀着一种与生俱来的宿命感和宗教意识。在他看来,“我活着好像是专门为了写出土地的历史而来的”。因此,我们阅读端木的小说或散文,感觉似乎直接触摸到了雄浑而广裹的东北大地,在聆听着昂扬而悲恰的呐喊,感受着每一个地之子心灵忧伤的悸动,因而往往能够唤起强烈的情感共鸣,与作家一起来到他生长的地,回首那些悲喜交织的“关土地的故事”。在端木的笔下,故土的山水风光都以诗化的语言得到了充分的展示。他如数家地描绘着著名的兴安岭上“摇曳着银光的白桦”“性情烈的落叶松”“通体漆黑的棒棒鸡”和令人垂涎的山之首“飞肉”①。那里还有他念兹在兹的万里草原,“草原上野花随着星辰转换,室女座当令的时候,粉蒸琢的大朵的山芍药到处开;天星当令的时候,野婴粟花开了;狮子座当令的时候,金针花开了”②。我们还看见了冰初融的早春开河的盛况,“郁闷的河水,迸出砰然的碎响,像烧红的滚动着的玻璃熔液似的,翻花向前地滚去”。湿润的春风一下子把什么都招呼了出来,“初生的柳叶儿像剥开的豆瓣似的挂在梢枝上”,在墙头岩缝上窜出的草芽“嫩的像洗过澡的少女皮肤似的”。韭菜冒嘴了,小白菜分瓣了,“给春风爆干了的树枝,有时发出干裂

 

《土地的誓言》解读
上一篇:《土地的誓言》研读赏析    下一篇: 《土地的誓言》词语解释
相关资源
本册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