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人教版语文 > 八年级下册

灯笼课件10

所属栏目: 八年级下册 次浏览
下载地址: [下载地址1]
文本内容:
灯笼    伯箫一、默读课文,概括事件    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3--10,抓关键语句,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围绕“灯笼”写了哪些回忆?二、品味语言,体会情感        请同学们跳读课文,选择自己喜欢的语句进行品析,字里行间领会作者的情感。  内容上:作者热烈赞颂古代将军塞外点兵,挑灯看剑,英杀敌的气概;他们激发了自己的爱国情怀,作者热切希望冲上前线,奋杀敌,打击日寇;同时表达了对时局的担忧和对未来的期望,希望有更强大的力量,有更具凝聚力的精神,团结抗战,打败敌人,保卫好自己的家园。  结构上:照应题目,升华主旨。  读过此文的人都说:“本文最后两跟灯笼没有关系,能否删去?”小组合作探讨,结合文章,分析结尾的作用。  灯笼之所以能够使作者联想起沙场征战的情景,更进一步激发了作者的爱国热情,跟当时的时代背景有密切关联:  1931年9月18日夜,日本侵略者在精心安排下,发动了“九一八事变”,“九一八”的炮火不仅震碎了壮丽的祖国河山,也击破无数文士的美好幻想,这其中就括伯箫。然而,国民党政府竟然采取“不抵抗”政策,这让他十分愤懑,忧心如焚,怒火中烧,骨鲠在喉,不吐不快。是,他在从事教育工作的同时,坚持业余写作,解一腔积郁。他在这一时期的散文,回荡着爱国主义的激越旋律。  此文写抗战时期,故作者在文章最后说“我愿就是那灯笼下的马前卒”。“挑灯看剑”的典故源自辛弃疾,表达的是杀敌卫国、抵御外辱的主题。作者说 “灯笼又不够了”,应该数“燎原的一把烈火”,鲜明地表达抗敌卫国的感情。作者没有只是沉浸在对美好童年生活的回忆中,也没有单纯追慕古代名将挑灯看剑、塞外点兵令人不敢南下的业绩,而是由追忆历史转而表现国难现实,并大声疾呼,表达了爱国的热情。      小结  《灯笼》的作者伯箫在回忆童年生活的篇章里,流露着爱国主义的情感。爱国主义是对祖国的一种深厚感情,是一个民族的一种神圣美好的心理情感,蕴藏每个公民的感情世界之中。我们应该热爱养育自己成长的祖国山河、文化、历史;关心祖国的前途和命运,把个人的命运同祖国的命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有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以及对祖国的无限忠诚和为祖国的独立富强而英献身的精神,每个人都要做一个爱国的人。(1)挑着灯笼接祖父,听祖父讲进京赶考的掌故。(2)接过母亲递给的纱灯上下灯学;(3)乡俗还愿时,村口红灯高照;(4)跟着灯跑个半夜,伴着小灯入梦;(5)族姊远嫁,宅第红灯高挂;(6)在纱灯上描红;(7)想象宫灯的样子和宫灯下的景象。  自由读3-10自然,分组讨论:这几写了关灯笼的哪些事?为什么要

 

灯笼课件10
上一篇:灯笼精品课件    下一篇: 灯笼课件下载
相关资源
本册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