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人教版语文 > 八年级下册

灯笼课件(汇报课用)

所属栏目: 八年级下册 次浏览
下载地址: [下载地址1]
文本内容:
   伯箫灯笼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把握文章主要内容,通过文本研读体会作者情感。 2,了解灯笼文化,加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 热爱,品味传统文化中寄寓的爱国情怀。 检查预习: 作者介绍,写作背景,重要字词(注音音及解释),把握文章主要内容及作者情感作者介绍:伯(1906—1982)原名成,笔名山屋、山荪,是我国当代著名文学家和教育家。1906年3月13日出生省莱芜市花园村,1938年投奔革命圣地延安,进入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学习,是抗战时期伟大的文学家。写作背景:  抗日战争爆发以后,国民党政府竟然采取“不抵抗”政策,这让作者十分的愤懑,他心急如焚,怒火中烧,骨鲠在喉,不吐不快。是,他在从事教育工作的同时,坚持业余写作,纾解一腔积郁,他这一时期的散文,回荡着爱国主义的激越旋律。本文正是作这一时期。字词:斡旋(  )   然(  ) 怅惘(  )   锵然(   )褪色(  )   夜深星岚(   )焚身(  )   神龛(   )犬吠(  )   霍骠(   )wòxīwǎngqiāngtuìlánfénkānfèipiào文章为什么以“灯笼”为题?  “灯笼”是文本的线索,作者正是通过描写有关的灯笼的事件以表达自己的情感。解题: 有感情的读出最能表现出作者情感的句子,并作简要分析(提示:可从描写法,表现手法等入手)示例:提起灯笼,就会想起三家村的犬吠,村中老斗呵狗的声音;就会想起大的晃荡着的影子,夜行人咕咕噜噜的私语;想起祖父白的须,同宏亮大的谈吐;坡野里想起跳又跳的鬼火,村边社戏台下想起闹嚷嚷的观众,花生篮,冰糖葫芦;台上的小丑花脸,跪堂谱,“司马懿探山”。 赏析:运用排比,联想等表现手法,想到作者儿时的关灯笼的各种趣事和美好回忆,描绘了一幅溢满乡情的民俗画卷,表达了作者对儿时生活的向往和怀念之情。1.家来睡,不是还将一挂小灯悬在床头吗?梦都随了腊火开花。 2.虽然人已经是站在青春尾梢上的人,母亲的头发也全白了。3你听,正班马鸣也,我愿就是那灯笼下的马前卒。”“唉,壮,今灯笼又不够了。应该数火把,数探海灯,数燎原的一把烈火!”结合全文,简析作者喜爱灯笼的原因。(1)灯笼承载着亲人的爱和牵挂,也寄托着作者对亲人的感激、怀念之情。(2)多乡情民俗与灯笼结下太多的缘分,给作者留下很多美好的记忆。(3)灯笼能为夜行人指路,温暖他人。(4)灯笼记录、传承着民族历史。(5)灯笼引发作者联想起古代将领挑灯看剑,抗击敌人的情境,激发爱国热情。灯笼文化  大红灯笼作为一种传统的民间工艺品,至今仍在中华大地流传着。在

 

灯笼课件(汇报课用)
上一篇:灯笼课件16    下一篇: 灯笼课件
相关资源
本册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