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人教版语文 > 八年级下册

吴伯箫与灯笼原文

所属栏目: 八年级下册 次浏览
下载地址: [下载地址1]
文本内容:
伯箫与灯笼原文《灯笼》是伯箫写作的一篇散文,出自其作品《伯箫散文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版),并入选部编版(人教新版)语文八年级下册教材第4课。文章回忆早年与“灯笼”相关的一些生活景象,流露出对故乡和亲人的怀念;并在结尾处结合当时的国运时事,表明要做抗日“马前卒”的心愿,传达出那个时代的“正能量”。虽不像扑灯蛾,爱光明而至焚身,小孩子喜欢火,喜欢亮光,却仿佛是天性,放在暗屋子里就哭的宝儿,点亮了灯哭声就止住了。岁梢寒夜,玩火玩灯,除夕燃滴滴金,放焰火,是孩子群里少有例外的事。尽管大人们怕火火烛烛的危险要说“玩火黑夜溺炕”那种迹近恐吓的话,但偷偷还要在神龛里点起烛来。连活活的太阳算着,一切亮光之中,我爱皎洁的月华,如沸的繁星,同一支夜晚来挑着照路的灯笼。提起灯笼,就会想起三家村的犬吠,村中老头呵狗的声音;就会想起大的晃荡着的影子,夜行人咕咕噜噜的私语;想起祖父白的须,同宏亮大的谈吐;坡野里想起跳跳的磷火,村边社戏台下想起闹嚷嚷的观众,花生篮,冰糖葫芦;台上的小丑,花脸,跪堂谱,《司马懿探山》。真的,灯笼的缘结得太多了,记忆的网里挤着的就都是。记得,做着公正乡绅的祖父,晚年来每每被邀去五里遥的城里说事,一去一整天。回家总是很晚的。凑巧若是没有月亮的夜,长工五和我便须应差去接。伴着我们的除了老五的叙家,便是一把腰刀、一具灯笼。那时自己对人情世故还不懂,好听点说,心还像素丝样纯洁,什么争讼吃官司,是不在自己意识领域的。祖父好,在路上轻易不提斡旋着的情事,倒是一路数着牵牛织女星谈些进京赶考的掌故——夜驰马,荒郊店宿,每每令人忘路之远近。村犬遥遥向灯笼吠了,认得了是主人,近前来却又大摇其尾巴。到家是二更时分。不是夜饭吃完,灯笼还在院子里亮么?那种然庭院的静穆,是一辈子思慕着的。“路上黑,打了灯笼去吧。”自从远离乡井,为了生活在外面孤单地挣扎之后,像这样慈母口中吩咐的话也很久听不到了。每每想起小时候在村里上灯学,要挑了灯笼走去挑了灯笼走回的事,便深深感到怅惘。母亲给留着的消夜食品便都是在亲手接过了灯笼去后递给自己的。为自己特别预备的那支小的纱灯,样子也还清清楚楚记在心里。虽然人已经是站在青春尾梢上的人,母亲的头发也全白了。乡俗还愿,唱戏,挂神袍而外,在村头高挑一挂红灯。仿佛灯柱上还照例有些松柏枝叶做点缀。挂红灯,自然同盛伏舍茶,腊八粥一样,有着行好的意思;松柏枝叶的点缀,用意却不甚了然。真是,若有孤行客,黑夜摸路。正自四面虚惊的时候,忽然发现星天下红灯高照,总会以去村不远而默默高兴起来的吧。明皇在东宫结绘彩为高五十尺的灯楼,遍悬珠金银

 

吴伯箫与灯笼原文
上一篇:关于灯笼的谜语    下一篇: 吴伯箫灯笼教学反思
相关资源
本册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