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人教版语文 > 八年级下册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课文研读

所属栏目: 八年级下册 次浏览
下载地址: [下载地址1]
文本内容: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课文研读一、整体把握  1976年,23岁的马丽华受到当时多大学生去插队落户的影响,“被一种很单纯的热情、理想、信念所鼓舞” (《行吟的心路历程》)而入藏工作。她原打算去做小学教师,由能写诗、善作文,被留在自治区党委组织部工作,四年多后调入《文学》编辑部编辑。入藏约十年后,她的长篇散文《藏北游历》问世(后与《西行阿里》《灵魂像风》合为《走过》),为她赢得了广泛的声誉,马丽华也为20世纪90年代兴起的“热”提供了重要的动力,“某种程度上因为这部书的刺激,‘’本身也迅速成为重要的时尚元素” (敬泽《山上宁静的积,多么令我神往》)。课文即选自《藏北游历》的第七章《冰大江源》。  《藏北游历》的写作,与人文纪录电影《万里藏北》的拍摄关系密切。马丽华担这部电影的编剧,在拍摄过程中更深刻地认识了藏北的自然与人文,也经历了翻车、骨折等种种磨难,她说:“不拍《万里藏北》,我不太可能走遍那曲地区十多个县份,《藏北游历》就不是现在这样子。” (《歌者》)课文中多次提到的“大部队”,指的就是这部电影的摄制人员。  全文以时空为顺序,以作者跟随摄制组探险的两天行踪为线索,抒写了自己在不同地点的见闻感受。文章共15,可以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2),写初见各拉丹冬的景象。作者通过向导之口概括介绍了各拉丹冬的地貌,西北阴坡和东南阳坡的不同,为下文做了铺垫。作者整体勾勒出各拉丹冬山的变化多端、神秘高峻的形象,描写了隆冬将尽时节各拉丹冬地区风云变幻、严寒依旧的环境特点。作者还提到风行一时的“长江考察热”,赞美了探索长江源头的探险者,既侧面表现各拉丹冬自然环境的险恶,也暗示了下文作者和摄制组将遭遇到严峻的考验。  第二部分(第3—11),详写第一天在不同地点所见的景象及感受。先写驻地条件的艰苦和高山缺氧带来的痛苦, “力大如牛”的人也有缺氧反应, “气喘吁吁”, “不很适应”,作者自己“就更不在话下了”。但山壮丽的景色、人与自然的互动冲淡了作者身体的苦痛,在砾石堆上远望到的冰世界则让作者由衷地赞美了大自然伟大的创造力。忍受着身体的痛苦,作者近望冰山,大笔勾勒出冰山的千姿百态,也叙述了在探险中遇到的危险和困难。作者描写了置身冰窟的所见所闻:纷纷扬扬的粒,漂亮的冰体,冰山上纵横的裂纹,太阳下的冰世界,呼啸的风。作者在描写中融入了邈远的思绪,慨叹大自然的永恒与伟力,字里行间充满了对永恒壮美的各拉丹冬山、冰河、冰塔林的赞美和热爱之情。  第三部分(第12—15),略写第二天再次进入冰塔林的经过。虽然在冰河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课文研读
上一篇:《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教学重点    下一篇: 《在长江源头格拉丹冬》教学反思
相关资源
本册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