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人教版语文 > 八年级下册

《唐诗二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

所属栏目: 八年级下册 次浏览
下载地址: [下载地址1]
文本内容: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歌, 理解诗的内容。2、培养朗读,在诵读中进一步感悟。3、揣摩诗歌语言,体会诗人推己及人、忧国忧民的情怀。4、培养关心他人、爱国爱民的优秀品德。教学:1、朗读品味诗歌描绘的意境,体会忧国忧民的情怀。2、理解本诗所体现的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1、对词句的赏析理解,并把这种理解反馈到诵读之中。教法学法:诵读讨论,师生互动,共同探究。安排:一教学过程:导入:猜一猜,这两幅对联说的是谁?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二、简介作者及背景(先由学生介绍,互相补充,老师再强调)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因工部校检郎,而又被称工部。巩县人,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有“诗圣”之称, 1982年,甫被列入世界文化名人之列。在我们一般人看来,这样伟大的诗人生前一定过着非适、安逸的生活,身居华屋,锦衣食。可事实远非如此。无数脍炙人口的传世之作,恰恰是作者苦难生活和悲惨命运的产物。对诗人甫来说,更是这样。甫43岁的时候,爆发了一场有名的战乱,那就是安史之乱。这是一场民族大灾难。当时是园荒芜、战乱频仍,生灵涂炭、民不聊生,到处是饥饿哀号,到处是流血死亡。甫和人民一起流浪,饱受了战乱之苦,写下了多浸透着血泪的伟大诗篇。这些诗篇因为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被人们称之为“诗史”——用诗歌写成的历史。(我们学过的《春望》、《石壕吏》。著名的“三吏”、“三别”反映了安史之乱给人民带来的巨大灾难。)公元760年春天,甫求亲告友,费尽折,好不容易在成都浣花溪畔盖起了一座茅屋,暂时结束了辗转飘零的流浪生活,总算有了一个栖身之所。但是,老天好象故意要跟他作对似的,到了八月,一阵秋风掀去了屋顶上的茅草,大雨淋漓而至。诗人长夜难眠,感慨万千,写下了一首千古传诵的不朽之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风吹破了自己的茅屋,肯定是一件让人不愉快的事,可诗人却要歌诗一首,这是为什么呢?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让我们一同走进“茅屋”,用心聆听诗人的心声。歌行体歌行,古代诗歌的一种。汉以下的乐府诗,题名为“歌”或“行”的颇多,二者虽名称不同,其实并无严格区别。后遂有“歌行”一体。它的特点是不讲究格律,由诗人创作兴致所至,抒发感情,句数多少不限,可以说是句式整齐的“自由体”诗。三、整体感知1.初读:读准字音,把握句读。幻灯片展示:怒号 háo   三重茅 chóng  挂罥 juàn   沉塘坳 ào俄顷 qǐng  丧乱 sāng  广厦 shà 

 

《唐诗二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
上一篇:部编八年级语文下册唐诗二首 卖炭翁课件    下一篇: 《唐诗二首》之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案
相关资源
本册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