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人教版历史 > 七年级下册

备课素材:明朝的科举制度

所属栏目: 七年级下册 次浏览
下载地址: [下载地址1]
文本内容:
明朝的科举制度科举制度并非自明朝起,却在明朝发扬光大。当时的考试分为三级,第一级是院视,考试者统称为童生,考试范围是州县,在这个考试中合格的人就是秀才。考试成绩有六等,只有考到高等的才能得到秀才的称号,考到一、二等的才能有资格去参加更高的考试,叫“录科”。考中了秀才,从此就摆脱了平民的身份,大小也是个知识分子了,还有某些特权:可以免除一人的徭役,见到县长大人可以不下跪。但你并不是官。下一级的的考试是乡试。是省一级的统考,三年才有一次,一般在八月,由省出题,过关的才是举人。获第一名的叫解元。举人是有资格做官的。当官的死了就有机会轮到举人。接下来的考试会试。你的对手将是其他省的精英们,朝廷将在你们中间挑选三百人左右,取得贡生,第一名是“会元”。要当进士,还要过一关。通过会试的精英们面对的最后一道考验是殿试。考试的方式是皇帝提问,考生回答内容主要是策问。皇帝及大臣根据考生的表现划分档次,共有三甲。一甲三个人,叫“进士及第”,分别是状元、榜眼、探花;二甲若干人,叫“赐进士出身”;三甲若干人,叫“赐同进士出身”。可以当个八品县丞的官了。八股文八股是明朝的创造。这套玩意自朱元璋起,到明朝中期发展完善,影响了后来近五百年的知识分子。学子们的考试科目分为三场,第一场考经义,也就是四书五经,第二场考试实用文体写作,第三场考时务策论,也就是给你个事情让你分析,颇有点应用文的意识。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经义。对学子而言,只要背好四书五经就行了,题目只能在这里出,范围相当小,背起来容易,而且写文章时有规定的字数,一般不超过五百字。关键在于格式和个人发挥,八股文分为破题、承题、起讲、入题、起股、出题、中股、后股、束股、收结几个部分,其中精华部分是起股、中股、后股、束股,这四个部分你不能随便写,必须用排比对偶句,共有八股,所以称八股文。这种写法十分古板,你想多写一个字都不行,很多人都是一边写一边乱编,只为凑字数,达到对偶的效果,文字表面上看,十分整齐,而内容废话连篇。痛苦的不仅是考生,还有出题的老师,四书五经只有那么多字,各级考试都从里面出题,于是奇技百出,把四书五经上下句割裂开,单独拿来出题,把一句话斩头去尾,只用中间的几个字拿来考人,这种语句不通、张冠李戴的词句,连老师都不知道是什么意思,何况学生呢?结果就是糊涂考糊涂。八股说到底是一种形式而已,就算古板,应该也不会造成太大的负面影响,但规定所有的文章不能有自己的想法,必须仿照古人立言要按照朱熹圣人的思维去写。八股考试的弊端是很多的,选出的人才很多都是书呆子,明朝学者宋濂形容过八股选出的某些人才“与之交谈,两目瞪然视,舌木强不能对”,活脱脱一副白痴面孔。但八股文还是有一定用处的,《儒林外史》中曾经写道“八股文若做得好,随你做什么东西,要诗就诗,要赋就赋,都是一鞭一条痕,一掴一掌血。”可见,八股文是很多文体写作的基础,更重要的是,在这样的限制下,很多优秀人才更能脱颖而出,如后来的徐阶、高拱、张居正,这些人才是八股文锻造出来的。总的看来,这一制度弊多利少,禁锢人们的思维。

 

备课素材:明朝的科举制度
上一篇:备课素材:明朝三司    下一篇: 备课素材:锦衣卫
相关资源
本册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