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人教版语文 > 九年级上册

行路难(其一)教案21

所属栏目: 九年级上册 次浏览
下载地址: [下载地址1]
文本内容:
教学目标1、能熟读并背诵全诗。2、理解修辞、用典、警句在诗歌中的表达作用3、感悟诗人在逆境中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学情分析八下学生通过七年级两学期和八上的文言文学习,在古诗文背诵积累、文言词语积累等方面已有了一定基础,已基本掌握了学习古诗文的基本方法。但也不排除少数学生本来语文基础较差,加之文言文古诗词不想白话文现代诗那么顺口,缺乏学习古诗文的兴趣。课堂上教师要充分注意,兼顾好这两方面的情况。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在了解创作背景的前提下理解诗人跌宕起伏的情感变化。【教学难点】掌握本诗中运用的典故及作用。教学过程一课时教学活动一、【导入新课】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余光中这个人就是李白。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近李白和他的《行路难》。二、【了解作者】学生根据所学巩固作者常识。诗人资料卡片整理:李白朝【称号】:自号“”人称“”【评价】“中国古代主义诗风豪放、清新、飘逸。”【名句】:“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千金散尽还复来。”“抽刀断水水更流,。”进而了解写作背景:生逢大唐帝国的鼎盛时期,夙有“济苍生”、“安社稷”的远大抱负,渴望得到君王的赏识,由布衣一跃而为卿相。天宝元年,他42岁,经朋友举荐,受玄宗皇帝诏聘来到长安,准备大显身手,建立一番功业。但是此时的玄宗已丧失了早年励精图治的精神,朝政已被奸臣把持;而李白那种不能摧眉折腰的嶙峋傲骨,也根本无法见容于近宦权臣。因此,李白逗留宫中将近两年,一直没有得到正式官职,最后竟被玄宗找了个借口发落出来。几十年的功业追求化为泡影,李白在政治道路上遭到第一次失败,在朋友为他饯行的酒宴上写了这组诗。思考:《行路难》中的“路”仅指自然界中的道路吗?(题解:路的深意是指人生道路、仕途道路)三、活动一:【读一读】读准字音,读准节奏,初步感知情感,一定有轻重缓急。温馨提示:划出重读的字词,师友共同探讨如何读出感情。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学生展示,教师指导朗读,初步感知诗歌的感情起伏。四、活动二:【译一译】结合注释,快速疏通文意。温馨提示:不太好翻译的句子师友讨论解决。师友交流并展示,质疑问难,解决问题,疏通文意。教师预备提示学生勾画牢记:“玉盘珍羞”的“羞”、“直万钱”的“直”是通假字;“停杯投箸不能食”的“箸”,“直挂云帆济沧海”的“济”。这两个字的含义很重要。“济”,渡过。“箸”,筷子。这两个字在现代汉语里常常用到。“长风破浪”,原来的表达是“乘长风破万里”,比喻的是一种境界,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云帆”,是“高高的船帆”的意思,因为一个“云”字,“云帆”这个词显得特别高雅。屏显诗歌的翻译:金樽斟满清酒,一杯要十千钱,玉盘里摆满珍美的菜肴,价值万钱。面对佳肴我放下杯子,停下筷子,不能下咽。我拔出剑来,四处看着,心中一片茫然。想渡过黄河,却被坚冰阻塞,想登上太行,却被满山的大雪阻拦。我想闲暇时坐在溪边垂钓,忽然又梦见乘船从白日边经过。行路艰难,行路艰难,岔路这么多,我如今身在何处?总会有乘风破浪的那一天,我将挂起高高的船帆渡过茫茫大海。五、活动三:【悟一悟】作者的思想感情在文中是如何变化的?请结合诗句和关键词语谈谈自己的理解。师友交流,教师归纳总结: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氛围欢乐无比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悲愤苦闷、茫然惆怅、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痛苦、失望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心有希望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忧虑焦灼,迷惘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乐观自信,对理想执着追求五、活动四:【品一品】这首诗歌,运用多种表现手法,用词炼字也很精练。请找出你欣赏的诗句进行品味分析。(提示:可从描写方法、修辞手法、表现手法和作者的思想感情角度任选其一进行赏析)按照师友合作学习模式“独立思考→师友交流讨论→班上展示评价,教师点拨”教师提示学生思考以下问题,并结合赏析方法具体分析1)开篇描写了怎样的场景?其作用是什么?2)欢乐的宴饮中诗人为什么忽而“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这样强烈的反差?3)从诗字面上看,诗人的悲哀是因为什么?诗人悲哀的真正原因又是什么呢?4)诗人引用吕尚、伊尹的故事的目的是什么?5)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教师预备点拨:1)停、投、拔、顾四个连动,形象地把诗人政治失意后,心绪茫然、痛苦悲愤的心情表现出来。衬出诗人内心的悲苦。当精神苦闷的时候,美味佳酿也难以下咽。2)“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运用象征手法(或运用比喻修辞)。诗人用“欲渡黄河”、“将登太行”象

 

行路难(其一)教案21
上一篇:行路难(其一)教案20    下一篇: 诗词三首《行路难(其一)》教案22
相关资源
本册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