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人教版语文 > 九年级上册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水调歌头导学案

所属栏目: 九年级上册 次浏览
下载地址: [下载地址1]
文本内容:
课题13.《水调歌头》课型新授课课时第三课时学习目标反复朗读,熟读成诵;理解诗意。品味诗歌的语言,体会诗人的情感。学习重难点:重点目标1,难点目标2学习内容学法指导知识链接听一听,知识积累1.描写“月”的经典诗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李白《静夜思》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孟浩然《宿建德江》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山居秋暝》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王维《竹馆里》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王昌龄《出塞》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李煜《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2.识记字音:丙辰()中秋兼()怀子由宫阙()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婵()娟()二、读一读,思考问题朗读课文:(1)朗读诗歌,读出节奏,读出诗味。(2)再读诗歌,读懂诗意,读出感情。2.思考问题:(1)苏轼在孤寂、愁苦、矛盾中思索,词中那几句最能看出他的人生感悟?你从中读出什么?(2)请任选角度赏析诗句。(提示:可从炼字、修辞、写作手法等角度)。如:炼字角度赏析“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转”和“低”两个动词准确生动地描绘出月光的转移,暗示夜已深;“无眠”表现了离别之人因不能团圆而难以入眠的情景。表达了词人思念亲人以及被贬的失意之情。(3)试分析这首词流传千古的原因。(提示:可从艺术构思和思想内容两方面分析)三、议一议,讨论问题我发现的新问题:.四、展一展,释疑解惑五、练一练,能力提升1.背诵默写《水调歌头》。2.假如你穿越时空隧道,站在东坡大师面前,你将对他说些什么?学法指导一:齐读知识积累中内容。学法指导二:1.诵读诗歌速度要慢,边读边体味,使作品中的形象在脑中浮现。要有节奏,韵脚读出延长音。要有感情。2.边读诗歌,边参考注释或资料书,理解诗句含义。2.独立完成学习任务,不会的圈出来,组长负责检查组员独学情况。学法指导三:步骤1组长组织全组成员对所有问题排查交流;步骤2已完成同学对未完成同学讲解(红笔补充纠正);步骤3有疑问同学向其他学生发问,共同解决;步骤4组长组织小组成员准备展示内容与方式。学法指导四:展示分工:A明确展示任务及职责;B.组员熟记需展示内容;C.听展者作好记录。要点记录A、用黑色水笔内容要点;B、书写工整,规范美观。学法指导五:当堂完成,如有时间可展示。作者名片: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南宋时追谥文忠。与父洵弟辙,合称“三苏”。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词开豪放一派。《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丙辰中秋》传诵甚广。擅长行书、楷书,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并称“宋四家”。诗文有《东坡文集》等。写作背景:这首词写于宋神宗熙宁九年(公元1076年,即丙辰年)中秋节夜晚。当时,苏轼正被贬为密州太守(今山东诸城县),他的弟弟苏辙(子由)也因与变法派意见不合,远在山东济南,此时兄弟二人已有六、七年没有相见了。此时,苏轼开怀畅饮直到天明,禁不住思绪万千,乘着酒兴,写下了这篇千古名篇。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水调歌头导学案
上一篇: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智取生辰纲第二课时导学案    下一篇: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沁园春 雪导学案
相关资源
本册导航